風評:中美在川普反覆不定政策中邁向硬脫鉤

2025-04-17 07:20

? 人氣

關稅戰政策反覆不定、中美陷入硬脫鉤,都讓世界的風險變更大。(資料照片,美聯社)

關稅戰政策反覆不定、中美陷入硬脫鉤,都讓世界的風險變更大。(資料照片,美聯社)

川普對全球示範了一次最惡劣的政策推動:不僅是指關稅戰,更是指政策反覆不定、變化多端,因而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中美在這個過程走向硬脫鉤,但卻無任何人評估過這對全球的負面衝擊。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對等關稅戰在上周演變成中美之間的大戰:美國對中國進口品加徵145%關稅、中國對美國商品加徵125%關稅,市場認為這種彼此加徵的關稅,已經在實質上讓中美的經貿難以持續下去。接著上周六傳出美國海關「悄悄」發出的通知中,把一系列商品被列為免除125%關稅的範圍,其中包括外界最關注的智慧手機,還有半導體、太陽能電池和記憶卡等電子設備和元件。

當外界把此事解讀為川普政府「恢復一點理性」、向現實低頭,媒體上大大的標題「川普的iPhone橄欖枝標誌著貿易戰的重大退讓」還掛在頭題時,川普及官員已經跳出來「澄清」說:有意對智慧型手機及其他科技產品內的高性能計算機晶片加徵新的關稅,而且1-2個月內就會對智慧手機等電子產品實施「專項關稅」,並針對半導體和藥品課徵行業性關稅。

於是,當市場人士讚美川普政府懂得因應時勢修改的話還在唇舌時,政策與情勢又改變了。而川普上任發動關稅戰以來,全球已經歷太多次這種反覆不定、持續改變、充滿不確定性的政策環境了。英國《金融時報》的評論就稱「川普讓美國蛻變爲新興市場國家」,美國議員批評川普讓美國現在「面臨的是混亂」。

對加墨徵收25%關稅、對汽車加徵稅,還有影響全球經貿與每個國家的對等關稅,每個都經歷過反覆改變,從開始的信誓旦旦、絕不改變、不會退縮,到最後一刻的政策轉彎,川普操作起來竟然是「順暢」到毫無掛礙。

但對所有的商界人士、大小企業主、投資者、甚至各國政府而言,這種朝令夕改、毫無章法、改變不定的政策,帶來的不確定性是一個大問題與風險,完全無法作出妥當的因應策略,因為川普的政策與說法永遠在改變,因應策略永遠是「追趕不及」,不知如何建立「護欄」、也難預測可能結果與傷害,這點特別是在中美呈螺旋上升加溫的關稅戰中最能感受出其恐怖與毀滅性。

川普對中國對等關稅的加碼,明顯是非常「隨興、主觀」,用川普政府官員的說法,就是川普「根據直覺決定」;從公布的34%對等關稅開始,中國宣布對美表報復加徵34%關稅後,川普一口氣再加50%,加上先前的20%,總合關稅高達104%,到中國反擊再加50%後,又加碼到124%,最後公布時則到達145%。

從經貿觀點看,關稅拉高到超過100%,其實數字高低已經沒太大意義了,此時大部份的雙邊貿易都會出現「難以維繫存續」的現象,某個角度而言,這就是中美2大經濟體實踐了、或至少是大步往「硬脫鉤」邁進。

在此過程中,大到對全球經貿的影響與衝擊,小到對美國商家、民眾、生產與消費,都會產生強烈的衝擊,甚至從「經貿是中美關係的壓艙石」的觀點看,當中美往硬脫鉤走、壓艙石越來越無效時,中美的地緣政治衝突、陷入「熱戰」的風險增加。但造成這一切風險的政策,卻是興之所致宣布、全然未經審慎與專業評估、分析,這也是川普關稅戰「最嚇人」與驚悚之處。

至於對台灣的影響,或有人認為中美硬脫鉤有可能獲利,但真正的情勢遠比此複雜難測,一來美中台之間的產業、貿易關係不是單純的「A取代B」而已,即如果美國不向中國買東西,就會轉向台灣購買;事實上,中國出口美國的許多產品中,都含有「台灣成份」,台灣對中國出口大量的半成品與設備,如果中國對美出口大減,台灣還是會有負面衝擊。(相關報導:川普欲重振美國電子供應鏈,專家預測全球將分成3市場:台灣恐仍須面對高關稅更多文章

二來,川普的關稅戰、或是美其名說:重建美國與世界貿易秩序的大棋局中,把台灣的半導體生產「搬回」美國,絕對是其朝思暮想、殷切期盼的結果。台灣能如何拒絕?或說有因應對策嗎?更進一步想,面對川普這種以「恃強凌弱」為樂者,賴政府的「完全趴下」是最佳對策嗎?某個角度而言,台灣的危機與風險恐怕更甚於中國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