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川普關稅傷害:本田擬主動遷廠赴美製造,讓北美9成銷售車款都變「Made in USA」

2025-04-15 19:30

? 人氣

2025年3月23日,科羅拉多州高地牧場的一家本田經銷店裡展示著未售出的 2025年Ridgeline皮卡。(AP)

2025年3月23日,科羅拉多州高地牧場的一家本田經銷店裡展示著未售出的 2025年Ridgeline皮卡。(AP)

面對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針對所有進口汽車,加徵額外25%關稅的政策,全球各大車廠無不陷入恐慌,特別是在北美市場佔有重要份額的那些品牌,例如來自日本的本田(Honda Motor),最新消息傳出,公司正計劃將部分車款的生產線,從目前的墨西哥與加拿大遷往美國本土,藉此躲避進口關稅傷害。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日經亞洲》報導,這家日本車廠計劃在未來2至3年內,提高美國本地生產線產量約30%;如此一來,本田在美國的銷售車輛當中,最終將能達成9成出廠車輛,都是當地工廠製造的「國產貨」。事實上,從現有數據來看,本田每年在美國的汽車銷量大約是142萬輛,占其全球銷量4成,其中約有100萬輛、也就是7成比例是美國製造(Made in USA)。所以按照新計畫推算,如果能將當地產能提高30%,就能供應相當於9成美國銷量的車款。

過去數十年以來,無論是原先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或是後來調整簽署的《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USMCA),只要符合條件,三國之間跨國貿易的商品,幾乎都能享有零關稅待遇。靠著這項優惠,讓包含本田在內的日本車廠,前往墨西哥與加拿大、勞工成本相對較低的地區,進行生產製造和裝訂,最後再將整台完整汽車出口至美國販售交貨。

但隨著川普重返白宮,再次把關稅當成談判工具使用,華府新政策不僅針對進口汽車加徵額外關稅,也將符合貿易協定的商品,同樣納入徵稅範圍。就算車廠可依據其商品中,所含美國零件的比例「減輕負擔」,但這些莫名增加的關稅,仍將對本田的營運造成不小衝擊,為此才讓本田決定重新調整生產架構。

南韓現代汽車前往美國,在喬治亞設立大型工廠。(美聯社)
南韓現代汽車前往美國,在喬治亞設立大型工廠。(美聯社)

報導中提到,本田考慮移動的生產線,分別涵蓋熱銷車款CR-V休旅車與Civic轎車,兩種車型目前主要由加拿大工廠負責製造,同時也有一小部份在美國本土生產。本田第一步要擴大美國生產線人力規模,將現行的兩班制調整為三班制,或擴大至週末生產等方式,但要想完整移轉生產線與供應鏈,至少還需要2年才能完工。至於另一個熱銷的小型休旅車HR-V,則要完整從墨西哥遷入美國,這一塊就需要更多時間與經費。

根據估算,川普新關稅政策,將使本田每一年增加至少45.7億美元(約新台幣1484.3億元)的營運成本;外加各種不確定因素,儘管美國的人工與生產成本持續上升,本田仍認為遷移生產線的成本損失,相比沒有遷移造成的額外成本,還是先進行調整,才能最大程度減緩新政策帶來的衝擊或傷害。(相關報導:股債雙殺嚇壞投資人,川普猛畫「短空長多」大餅敢有影?《經濟學人》唱衰美國經濟:未來30年恐「又老又窮」更多文章

日本知名本田汽車。(美聯社)
日本知名本田汽車。(美聯社)

 

南韓現代汽車在首爾車展展示新車。(美聯社)
南韓現代汽車在首爾車展展示新車。(美聯社)

除了本田外,其他車廠也同樣一邊觀望、一邊加速布局。同樣來自日本的日產(Nissan Motor),也傳出考慮將Rogue休旅車部分生產線,從目前的日本福岡縣移往美國本土。至於在北美市場佔有不小比例的南韓現代汽車集團(Hyundai Motor Group),公司宣布、未來四年將在美國本土投資210億美元(約新台幣6820.7億元),提高其美國工廠70%產能,每年至多可出產120萬輛,同時還要在當地設立鋼鐵廠,建立自有的原物料供應鏈,防止未來再有政策變動,又會因為供應鏈而面臨綁手綁腳困境。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靖棠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