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与“双碳”目标的推动下,新能源产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甘肃省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自然资源禀赋,成为我国新能源发展的战略高地。甘肃省是国家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和陆上能源输送大通道,新能源资源丰富,风能可开发量5.6亿千瓦,居全国第四;太阳能可开发量95亿千瓦,居全国第五;未利用土地面积19.70万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46.3%,是全国能源发展特别是新能源发展基础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
甘肃省新能源已成为省内第一大电源,主体地位初步确立,已培育建成西部乃至全国产业链条最完整、聚集效应最明显、辐射能力最强劲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根据甘肃省工信厅发布的《2024年12月全省电力生产运行情况》中数据,截至2024年12月底,甘肃省发电装机容量9993.07万千瓦,同比增长15.52%。其中,水电971.41万千瓦,同比下降0.04%,占总装机比重为9.72%;火电2585.07万千瓦,同比增长3.40%,占25.87%;风电3214.76万千瓦,同比增长22.98%,占32.17%;太阳能3190.83万千瓦,同比增长25.63%,占31.93%。
近年来,甘肃省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建设,已建成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多个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2024年全省电源总装机容量历史性突破1亿千瓦,新增新能源并网装机1258万千瓦,新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35.4%,占比排名全国第二。
2024年全省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6437万千瓦,发电量占比达35%,外送绿电覆盖全国22个省份,成为全国新能源外送的重要枢纽。在国家“沙戈荒”大型基地规划及“陇电入浙”等跨区域输电工程的加持下,甘肃正从传统能源大省向全国新能源及装备制造基地转型。
(一)资源禀赋与产业规模
甘肃新能源开发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河西走廊的风速稳定、无台风干扰,酒泉、张掖等地的风电基地年均利用小时数超2000小时;光伏方面,敦煌、武威等地的集中式电站平均利用小时数达1440小时,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25年初,全省电源总装机容量突破1亿千瓦,新能源占比64.2%,并建成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及多个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此外,甘肃在光热发电领域亦处于全国前列,熔盐塔式光热电站等示范项目实现24小时稳定供电,为电网调峰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二)消纳与外送能力提升
甘肃通过“特高压+新能源”模式破解消纳瓶颈。祁韶直流、陇电入浙等特高压通道将绿电输送至华中、华东等负荷中心,2024年外送电量超550亿千瓦时,覆盖25个省份。省内则通过直购电交易、清洁供暖、储能配套等措施提升消纳能力,弃风弃光率分别降至5.2%和4.5%。敦煌100%可再生能源利用城市、河西地区氢能示范项目等工程进一步推动本地消纳与产业融合。
(三)装备制造产业链完善
甘肃以河西走廊为轴心,形成覆盖风电、光伏、储能、氢能的装备制造集群。酒泉经开区集聚了日月重工、中节能等龙头企业,风机叶片、轮毂、光伏组件产能居全国前列,全球每四台风机中即有一台使用甘肃产核心部件。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如首航高科熔盐光热技术、氢能电解槽研发等,推动产业由“粗放扩张”向“技术密集型”升级。然而,产业链仍存在上游同质化竞争、下游储能调峰能力不足等问题,部分环节产能过剩与关键技术缺口并存。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甘肃省新能源行业“十五五”规划前景预测研究报告》分析:
甘肃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既得益于政策红利与资源禀赋,也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双碳”目标与“东数西算”等国家战略为甘肃绿电外送打开市场空间,氢能、储能等新兴领域的技术突破有望催生千亿级产业集群。另一方面,新能源装机规模的激增对电网稳定性提出更高要求,现有储能装机仅47万千瓦,难以匹配未来8000万千瓦装机的调峰需求;外送通道建设滞后于电源增长,陇电入浙等工程进度亟待提速。此外,装备制造业面临中东部地区技术竞争与产能过剩压力,需通过差异化布局与产学研合作突破瓶颈。如何平衡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将成为甘肃新能源从“大”到“强”的关键。
(一)政策驱动下的规模化扩张
国家能源局对河西走廊的定位从“风光大省”升级为“全产业链基地”,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码。预计到2030年,甘肃有望成为全国首个新能源装机占比超70%的省份。
(二)技术创新与多能互补
光热发电、氢储能、液态空气储能等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将重塑能源结构。例如,熔盐光热电站可弥补光伏夜间发电缺口,氢能示范项目推动“风光制氢—储氢—用氢”闭环。此外,“新能源+农业”“新能源+生态修复”等模式将拓宽应用场景,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三)区域协同与市场拓展
随着“陇电入浙”“陇电入湘”等跨省通道建成,甘肃绿电外送规模将突破1000亿千瓦时/年。同时,依托“一带一路”节点优势,甘肃可拓展中亚、西亚新能源装备出口市场,从“能源输出”向“技术输出”转型。
(四)产业链精细化与绿色转型
未来产业竞争将聚焦于高端装备制造与循环经济。甘肃需加强风机核心部件、高效光伏电池、智能电网等领域的研发投入,并布局退役风机叶片回收、光伏板资源化利用等绿色产业链,避免“新能源废料”成为新环境负担。
甘肃省新能源产业的崛起,是资源禀赋、政策导向与技术创新的综合产物。从“陆上三峡”的蓝图到全国新能源外送枢纽的现实,甘肃已成为中国能源转型的标杆。然而,产业高速发展的背后,仍需解决消纳能力不足、产业链低端锁定、技术对外依赖等问题。未来,甘肃需以“风光储氢”多能协同为核心,以跨区域输电通道为纽带,以高端装备制造与绿色循环技术为突破口,构建“发-输-储-用-造”一体化生态。
在“双碳”目标与全球能源变革的双重驱动下,甘肃有望从传统能源大省蜕变为全球新能源产业高地,为西部高质量发展与全国能源安全提供“甘肃方案”。
想要了解更多甘肃省新能源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甘肃省新能源行业“十五五”规划前景预测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