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商零售行业自21世纪初起步,历经二十年高速发展,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创新最活跃的市场之一。2023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为50.57万亿元,较2022年的47.57万亿元同比增长6.31%。此外,2019-2022年国内电商市场规模的增速分别为9.46%、7.1%、10.4%和12.9%。
行业从早期的平台搭建逐步转向全渠道融合,形成了以京东、天猫、拼多多为核心的三强格局,同时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新模式持续涌现。政策层面,《电子商务法》的实施与“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的推进,为行业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电商零售是通过网络渠道进行商品交易活动,这包括实物商品交易及虚拟商品交易。而从广义上来看,电商零售被定义为一种包含平台、商家、品牌、用户、服务商等在内的业态。
当前,电商零售不仅是消费增长的核心引擎,更通过数字化技术重构了供应链、物流及用户服务链条,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在消费升级与技术革新的双重驱动下,中国电商零售行业正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2023年,中国在线零售市场规模达6.9万亿元,线下零售规模14.4万亿元,整体零售市场呈现线上线下协同扩张态势。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比提升至12.6%,农村电商增速超城市市场,下沉市场成为新增长极。头部平台通过“618”“双11”等大促活动持续释放消费潜力,2024年“618”期间京东单日成交额突破2000亿元,拼多多订单量同比增长超300%。
行业竞争从价格战转向生态化竞争,阿里、京东、拼多多通过投资并购构建本地生活、金融科技、云计算等多元业务矩阵。新兴业态中,直播电商GMV突破4.9万亿元,抖音、快手等内容平台加速抢占市场份额。社交电商依托微信生态实现裂变式增长,社区团购则通过前置仓模式渗透生鲜市场。
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深度应用于用户画像、智能推荐及库存管理。菜鸟网络、京东物流通过自动化仓储与智能分拣,将配送时效缩短至“半日达”。SaaS服务商如HiShop、RayCloud为中小商家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推动行业降本增效。
《电子商务法》与数据安全法的实施强化了行业监管,但合规成本增加与反垄断压力对中小企业形成挑战。此外,用户增长见顶、获客成本攀升、同质化竞争等问题亟待突破。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5-2030年中国电商零售行业市场形势分析及投资风险研究报告》分析:
当前,中国电商零售行业已从高速增长转向精细化运营阶段。市场规模的扩张与技术应用的深化,为行业升级奠定了基础,但人口红利消退与国际环境变化也带来新挑战。未来,行业需在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升级中寻找平衡点,通过全球化布局、绿色低碳转型、体验经济深化等路径实现可持续发展。政策引导与技术创新的协同效应,将成为破局关键。
1、全球化与跨境电商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化,跨境电商综试区扩容至132个,2025年进出口规模有望突破5万亿元。独立站模式与海外仓建设助力国货品牌出海,RCEP协定降低区域贸易壁垒,东南亚、中东市场成为新增长极。
2、新零售与场景融合
线上线下一体化加速,盒马、苏宁易购等企业通过“即看即买”体验重构消费场景。AR试妆、无人零售等技术提升交互体验,2026年新零售市场规模预计达17.0万亿元。
3、绿色电商与可持续发展
政策要求下,电商平台加速推行“无纸化”物流与循环包装,京东“青流计划”、菜鸟“绿色行动”推动碳减排。ESG理念融入供应链管理,倒逼行业向低碳化转型。
4、人工智能与个性化服务
AIGC技术赋能商品设计与营销,ChatGPT类工具提升客服效率。用户需求数据实时分析,推动C2M反向定制模式普及,2025年定制化商品占比将超30%。
5、下沉市场与银发经济
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提速,抖音电商“产业带扶持计划”助力农产品上行。适老化改造加速,银发族网购规模突破1.2万亿元,健康、旅游类商品需求激增。
中国电商零售行业历经二十年发展,已从渠道革命进化为全链路数字化变革。2023年,行业规模突破42.93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近四成,成为稳经济、促就业的核心力量。未来,行业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全球化与本土化并行,通过跨境电商与区域化运营开拓增量市场;二是技术驱动体验升级,AI、元宇宙技术重塑消费场景;三是绿色化与社会责任深化,ESG标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然而,数据安全、国际竞争、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仍需政策与市场协同解决。
展望2030年,中国电商零售有望在全球数字经济中占据更主导地位,同时推动实体经济向智能化、可持续化方向转型,为全球零售业变革提供“中国方案”。
想要了解更多电商零售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5-2030年中国电商零售行业市场形势分析及投资风险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