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對等關稅」4月2日上路,《路透》點名「骯髒15國」:亞洲狀況最糟就是台灣

2025-03-20 13:57
24,678人氣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與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AP)

儘管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表示「對等關稅」可能會晚點上路、或者可以透過談判避免,不過白宮18日仍表示,「對等關稅」會在4月2日準時上路。對於貝森特所說的「骯髒15國」,《路透》點名台灣、南韓、日本、越南、中國、印度、巴西、墨西哥、加拿大、德國、法國、英國、荷蘭、愛爾蘭、義大利,並稱台灣是對美貿易逆差最大的亞洲國家

貝森特(Scott Bessent)在福斯電視台的Mornings with Maria節目表示,川普4月2日將給貿易夥伴國一個「對等關稅」數字,反映他們自己的稅率、非關稅貿易壁壘、貨幣慣例和其他因素。不過貝森特也強調,這個數字可以透過談判、透過降低自己的貿易壁壘來避免,「對某些國家來說,這個數字可能相當低,對某些國家來說,可能相當高」。

貝森特說:「我很樂觀,有些關稅可能不需要繼續,因為已經預先談判好了,或者一旦各國收到對等的關稅數字,之後他們就會來找我們,想要談判降低關稅。」貝森特強調,未能降低貿易壁壘的國家將面臨更嚴格的關稅,其目的在於保護美國經濟、工人和產業。

《路透》指出,貝森特的發言被認為「對等關稅」可能會延後上路,以便有時間進行談判。不過白宮官員18日表示,任何交易都需要提前談判,以避免新的關稅。換句話說,白宮的態度等於是「4月2日之前沒談妥,對等關稅就會準時實施」。

雖然具體的實施對象與稅率尚未公布,不過貝森特將關稅最高、與美國貿易量最大的15國稱為「骯髒15國」,《路透》則點名點名台灣、南韓、日本、越南、中國、印度、巴西、墨西哥、加拿大、德國、法國、英國、荷蘭、愛爾蘭、義大利等15國。

根據耶魯預算實驗室(Yale Budget Lab)的資料,美國2018年的平均關稅收入佔商品進口的比例從1.5%增加到 2.9%,如果目前建議的關稅全部實施並維持到2025年,美國的關稅收入將增加為9.5%。不過《路透》指出,在「骯髒15國」中,中國恐怕不是最主要的攻擊對象。因為中國在2018年對美國的出口幾乎佔到20%,但去年這個數字卻不到15%。

對美出口
對美出口

相較於中國對美國的進口佔比下降,對東協十國、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出口卻大為增加,而幾乎所有其他亞洲經濟體對美國的出口比重都大幅增加,儘管部分原因是來自中國的轉運。躍升最明顯的是台灣(從11.9%到23.5%)、韓國 (從12%到18.7%)、泰國(從11.1%到18.3%)和馬來西亞(從9%到13.2%)。 (相關報導: 台積電能夠「根留台灣」?駐美代表俞大㵢:「最先進晶片不一定要在台灣生產」 更多文章

尤其韓國和台灣對美國的貿易盈餘激增,儘管中國和墨西哥在2024年對美貿易盈餘仍名列前茅(分別為3,600億美元和2,600億美元),但台灣和韓國的盈餘增幅卻超過任何其他國家。耶魯預算實驗室估計,泰國、台灣和韓國若實施對等關稅且證實能持續,這三國的經濟表現都可能顯著放緩。從亞洲整體來看,川普2.0貿易戰將會與1.0截然不同,而且對亞洲各國來說可能會更加痛苦。

喜歡這篇文章嗎?請作者喝杯咖啡支持他

請他喝杯咖啡
現正熱映中
更多文章
靠遊戲、動漫和娛樂撐起半邊天!Sony不擔心被川普關稅擊垮,今年獲利前景依然樂觀
前往麥加朝覲注意!出發前須接種這些疫苗 疾管署提醒:避免接觸駱駝
台幣升值害到出口?阮慕驊直言「關你什麼事」:好處這麼多不知道哎什麼
教長喊「禁止學生赴中交流」 蕭旭岑酸「打臉賴清德」:應下台負責
富邦演說秀 蔡明忠、蔡明興攜手員工共探時事脈動
國民黨要修法擋台積電赴美?朱立倫:不能讓賴清德敗光台灣命脈
餐飲品牌不只是賣吃的:從國際IP到星級主廚,跨界聯名成業績解方?
不受台幣升值衝擊!南寶今年營收創高目標不變 半導體、碳纖新品倍數成長
大罷免危險了?牛煦庭指「見樹不見林」:預估與最終結果會有落差
爆「民進黨團幹部」施壓綠委撤假日法案 牛煦庭嗆:你們才是柯隨組織
一天沒吃「金拱門」也不行?!川普出訪沙烏地阿拉伯,麥當勞為了狂粉總統派出專屬餐車隨行
朱亞虎大翻供 柯文哲臉書批他「配合檢方演9個月」:營造李文宗當白手套
呼應信賴產業解決人力荒 國科會4年砸100億力推「AI智慧機器人」
南韓總統「全男陣容」候選人,性平政策卻是軟趴趴!女性選民怒批:推倒尹錫悅,仍看不到像樣政見
輝達總部不會在雙北?傳黃仁勳來台開獎 房市專家揭一地「陸海空優勢全包」
巴基斯坦買得到殲-35戰機?退將曝中國背後戰略:不是隨便喊就給
總統很開心!川普出訪中東拿下大單:阿聯一口氣砸400億,採購契努克直升機與F-16零件
永豐金證首創 股票禮品卡開賣、可換242檔優選標的
中國鬆綁稀土管制,提前結束「卡脖子」戰略!路透:福斯汽車拿到首批出口許可
印巴可能爆發核戰嗎?專家:核威懾有效,但核衝突風險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