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遷」不只是典故,而且恐怕沒有哪個國家的父母比中國更瘋狂。這些「虎爸虎媽」把孩子送到考生較少、錄取標準低的省份參加高考。中國共產黨2月也祭出新招,要全面掌控學生的在學與應考地點一致,阻止這種「高考移民」的亂象蔓延。
內卷時代的高考亂象
在中國,每年有1300萬名學生參加高考(中國的大學入學考試),只要取得好成績,就能躋身清華、北大等名校,或所謂的「985」、「211」、「雙一流」大學。但實際上,中國各省的招生配額不均,高考難度也不同。人口較多的省份競爭更為激烈;反之,人口較少的省份競爭壓力相對較小。
在這樣的「內卷時代」下,一部分的家長選擇搬到考生較少的地區,例如西藏、內蒙古、海南省等。搬家聽起來簡單,但中國社會早已不是「孟母」的時代,他們必須買房、就業、遷戶籍⋯⋯這些繁瑣的手續,讓一些家長動起歪腦筋。他們透過不合法的諮詢公司向當地官員和學校協調,讓「移民」更順利。一家位於河南省的諮詢公司向英國媒體《經濟學人》透露:只需要人民幣6萬元(約新台幣27萬元),他們就能安排一個學生到海南省參加高考。河南、海南一字之差,考生人數卻是天壤之別。
什麼是「高考移民」?
《經濟學人》稱這種現象為「高考移民」,有時甚至不用搬家,這些家長讓孩子就讀原學校,再透過賄賂或牽線,到其他省份參加高考。2021年,一名校長的兒子高中三年都在約有60萬考生的河北省就讀,但卻被安排到只有4萬考生的西藏參加高考。此事一曝光,引發中國人民群起激憤。該名學生遭到投訴,高考資格被取消,但制度的漏洞也因而浮現。
香港媒體《香港01》也發現另一個例子:2014年,內蒙古教育局對當地兩所中學進行突擊檢查,發現690名持非內蒙古身份證的學生中,有590人並未在學校正常就讀,而是以「空掛學籍」的形式存在。他們平時在原籍地上學,僅在重要大考才返回內蒙古應考;他們享有高發展省份的教育資源,卻又在高考時擠掉偏鄉省份的稀少名額。
中國教育部不忍了
為了回應人們對高考移民的憤怒,中國教育部於2月7日發佈了新規定,要求學校每半年提交一次學生狀況報告,確保所有學生的就讀學校與應考地點一致。
然而,史丹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李宏彬對《經濟學人》表示,新規定恐怕對像北京這樣有許多權貴人物的省份不痛不癢。
美國南卡大學商學院教授謝田告訴《美國之音》,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有許多共產黨高官子弟,這些「皇親國戚」以較低的分數保送北大清華,入學後的成績明顯低於其他省份的學生:「他們(北京的學生)那個分數要是在其他省份的話,絕對不可能上北大。」中國最近曝光的三起作弊案:考大學怎麼會發生「冒名頂替」?更多文章
配額問題才是根本
中國一線大學多集中在富裕地區,在高考配額的限制下,低發展省份的孩子進入菁英大學的難度更高。謝田教授在遼寧省出生長大,1980年考進北京大學,但當年全遼寧省只有幾十個名額。
《經濟學人》指出,如果中國願意放寬地區配額限制,這些作弊情況可能有所改善。另一個建議是,允許其他省份的學生「赴京趕考」,讓競爭條件更加公平。事實上,2012年,曾有一群改革派官員提議擴大北京的高考名額,但是北京家長們抗議這會讓他們的孩子面臨更激烈的競爭。一番爭論後,改革被壓制,這些虎爸虎媽們不改他們的孟母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