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位居太平洋及印度洋兩洋匯合之處,既屬美軍航艦進出第一島鏈的「咽喉點」(choke point),亦是中國「麻六甲困境」的第一線觀察者,與台灣同為美中印太交鋒之下最易感受衝擊的區域成員。
台灣對於新加坡關注程度的加深,與台灣愈發體認自身是個小國的客觀現實有關。儘管比起建國於一九六五年的新加坡,中華民國的字號要老得多,但若是在小國圈裡排資論輩,新加坡實屬巨頭。這不僅僅是因為新加坡自一九九二年起,即長年擔任聯合國「小國論壇」(FOSS)主席國之故,也並非是因為像印尼前總統哈比比(B. J. Habibie)般,嘲諷新加坡比「多巴湖」(Lake Toba)內的小島還小的歧視性言論,但其音量愈發虛微之故,而是因為新加坡由蕞爾小戶而躍居國家「勝利組」之間,其賴以求存的那些獨門絕技。
洪清源所著的《新加坡大戰略》,即在「揭露」這個東南亞小國走跳江湖的要訣。之所以說「揭露」,是因為與多數東南亞國家一樣,基於外交國防事涉機敏,檔案並無強制解密義務,使得這類以國家大戰略為題旨的專門著作,實屬鳳毛麟角,這也是本書的第一個值得研讀的價值所在。馬凱碩專文:大國與小國打交道時,永遠把自身利益置於原則之上更多文章
新加坡近半世紀之對外安全事務,極其浩繁,所幸洪清源以大戰略架構全書經緯,終於讓讀者能夠輕巧地領略新加坡闖蕩世局的要訣。這些要訣包括:有效管控與馬來西亞、印尼兩個主要鄰國之間的分歧與敵意;避免陷入「華人孤島」情境或遭「泛馬來主義」圍堵;穩步由「防衛依賴」走向「防衛自主」與「科技防衛」;時刻認清經貿與防衛之間的高度「互賴關係」;堅信發展「新加坡武裝部隊」乃涵養國家意識與認同感之要法;從一九八○年初即努力推廣「全面防衛」公眾教育;透過「多元文化主義」來壯大內部團結;在包含越柬戰爭、俄烏戰爭上持續訴求新加坡「反侵略」之信念;為擴大經濟腹地務須加強對鄰國之認識(我稱之「友」土斯有財);透過簽署自貿協定等方式開展區域以外的經濟連結;強化東協與大國互動關係及新加坡之紐帶角色(如為辜汪會、馬習會提供舞台);重視協商承諾與國際規範;以最佳軍事實力因應無法預料的「瘋狂政權」;在關注美中互動基礎上調節新美及新中關係等等。要瞭解新加坡如何具體把握這些要訣,乃本書第二個研讀價值之所在。
洪清源所標榜之「大」戰略,一面賅括「大」戰略作為外交防衛最高指導原則之本質,一面凸顯「大」戰略具有高度戰術彈性及精準動態平衡之格局,就筆者來看,前者可謂之「大謀」,後者可謂之「小忍」,而在兼蓄「大謀」與「小忍」之下,方成就了新加坡的大戰略。大戰略必出自大政治家,除了台灣讀者熟知的李光耀,其他如拉惹勒南(S.Rajaratnam)、吳慶瑞、吳作棟、李顯龍皆為新加坡大戰略的守門人,惟最值得關注的其實是他們掌舵人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