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信息专员办公室(ICO)近期发布了《2025科技地平线报告》,分析了未来2-7年内可能深刻影响社会、经济与信息权利的四项新兴技术及其的数据保护影响:互联交通、量子传感与医疗成像、数字诊疗与医疗基础设施、合成媒体及其识别检测。
该报告代表了ICO对高度不确定、不断发展的技术领域的早期看法,不主要旨在通过及早识别新兴技术的隐私和数据保护影响,及时提供监管建议,并支持创新者在设计阶段嵌入保护措施。报告强调,尽管技术革新带来社会效益,但需通过隐私嵌入设计、跨领域协作和动态监管提前化解风险。
1. 互联交通
互联交通(Connected Transprot)通过车辆与外界(V2X)的实时数据交互优化交通管理与安全,例如车对车通信可预警碰撞风险,车对基础设施系统支持自动缴费,而生物识别技术(如疲劳监测)则能提升驾驶安全性。
该技术广泛应用于共享汽车调度、公共交通优化和车内个性化服务(如根据乘客偏好推荐娱乐内容)。然而,其复杂的多主体数据共享模式导致用户难以追踪数据流向,传感器持续采集的位置、驾驶习惯等信息可能被用于广告画像,甚至因共享车辆的数据残留(如未清除的手机配对记录)引发隐私泄露。此外,车内生物识别数据涉及特殊类别信息、,车载娱乐系统对未成年人数据的默认收集也需严格审查。
ICO呼吁开发者在技术设计初期整合数据最小化原则,例如限制生物识别数据的存储时长,并建立共享车辆数据自动清除机制。监管机构需推动行业明确数据控制方责任,要求企业以简明语言向用户说明数据流向,同时制定生物识别数据专项指南,规范车内疲劳监测等场景的合规处理。
2. 量子传感与医疗成像
量子传感技术(Quantum Sensing and Imaging)利用量子物理特性实现高精度检测,例如可穿戴脑扫描仪(OPM-MEG)可非侵入式诊断癫痫、阿尔茨海默症等神经疾病,光子纠缠成像则能穿透皮肤检测癌症标志物。
这类技术的便携性使其适用于急诊室快速诊断与家庭健康监测(如心脏病远程管理)。但其核心风险在于,脑电波、心脏磁场等神经数据(Neurodata)属于高敏感健康信息,需额外保护;家用设备可能因缺乏专业管控泄露数据,而脑数据若被用于推断情绪状态或雇佣评估,可能催生“神经歧视”等伦理问题。如何在临床必要性与隐私最小化之间取舍,成为技术落地的关键挑战。
ICO计划联合医疗监管机构界定神经数据分类标准,明确其是否纳入“特殊类别数据”范畴。针对家用设备,建议强制采用端到端加密技术,并要求设备商提供“隐私模式”(如关闭数据上传功能)。此外,需通过立法禁止雇主、保险公司等滥用神经数据进行评估,并启动公众调研以评估社会对神经技术的接受度。
3. 数字诊疗与医疗基础设施
智能药丸、数字孪生器官模型和AI辅助诊断等数字诊疗与医疗基础设施(Digital Diagnostics, Theraputics and healthcare infrastructure)正重塑医疗场景。例如,含传感器的药丸可实时监测胃部化学状态,数字孪生技术能预测器官对治疗方案的反应,AI影像分析可提升肺癌筛查效率。
这些技术支撑了术后远程监护、慢性病管理和精准医疗等应用,但也面临严峻的数据保护问题:医疗系统因存储海量敏感数据成为黑客攻击重灾区,老旧设备的安全漏洞加剧风险;健康类APP可能未经同意向第三方共享数据,而AI诊断算法若存在训练数据偏差(如种族差异),可能导致歧视性结果。
报告建议医疗机构优先升级老旧系统安全防护,并将网络安全标准纳入政府采购硬性要求。针对AI算法偏见,ICO要求开发者在训练阶段引入多元化数据集,并向患者公开算法决策逻辑。此外,全自动诊疗系统需设置人工干预“熔断机制”,确保符合UK GDPR第22条对自动化决策的限制。
4. 合成媒体及其识别检测
合成媒体及其识别检测(Synthetic Media and its Identification and Detection)是指内容已被完全或部分使用人工智能/及其学习技术生成和识别的技术,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可通过AI生成逼真音视频,其应用涵盖娱乐创作、虚假政治宣传与金融诈骗。
尽管内容来源认证(如C2PA水印)和AI检测工具(分析口型与语音一致性)试图遏制滥用,但水印易被篡改,检测系统本身也可能因分析个人影像数据引发隐私争议。合成媒体的核心风险在于生物识别数据的滥用——使用真实人脸或声音训练模型需明确法律依据,而公众对媒体真实性的信任崩塌可能引发社会危机。监管需平衡技术创新与风险防控,例如通过数字素养教育增强公众辨别能力,同时规范合成内容的标识与删除机制。
ICO将推动制定合成内容标识强制标准,要求所有AI生成内容标注不可擦除的来源水印,并建立公共数据库验证媒体真实性。同时,检测工具开发者需进行隐私影响评估(PIA),避免分析非公开人物数据。教育部门需联合开展数字素养普及行动,帮助公众识别深度伪造内容,降低社会信任危机风险。
小结
报告中列举的四项技术均面临数据透明度缺失、过度收集与二次利用、特殊类别数据保护不足以及技术滥用导致的社会信任危机等共性挑战。
ICO提出通过“privacy by design”将数据最小化、加密等原则融入技术开发初期,联合数字监管合作论坛(DRCF)等机构应对跨界风险,并借助沙盒机制支持合规创新。未来,动态监管工具(如神经技术专项指南)与公众参与(公民陪审团调研)将成为平衡技术进步与权利保护的关键路径。ICO将持续监测技术演进,确保隐私保护与数字化发展协同并进。
报告全文请见:https://ico.org.uk/about-the-ico/research-reports-impact-and-evaluation/research-and-reports/technology-and-innovation/tech-horizons-report-2025/connected-transport/
声明:本文来自数据信任与治理,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