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鈞凱專欄:賴清德購書秀,「言論自由」能用買的?

2025-02-10 06:10

? 人氣

總統賴清德2月4日出席2025台北國際書展開幕典禮,更展開1小時購書行程,包括法國政治哲學家巴禮巴的《言論自由》。(總統府提供)

總統賴清德2月4日出席2025台北國際書展開幕典禮,更展開1小時購書行程,包括法國政治哲學家巴禮巴的《言論自由》。(總統府提供)

2025台北國際書展於9日落幕,非但沒有如文化部長李遠(小野)事先所「預言」,書展將受到文化部預算刪減產生影響,反而6天展期創下超越去(2024)年的57萬參觀人次,媒體還用「買氣爆棚」來形容。台北書展大成功,幕後「功臣」或許包括總統賴清德,以及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的「帶貨」。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賴清德買了48本書,而鄭麗君更是在3小時內買了97本書。文化部長李遠還為後者寫了一篇「記功文」,稱她「自己就像是一家獨立書店」。執政黨層峰帶頭在書展買書,從蔡英文執政時期即屢見不鮮,蔡前總統尤為偏愛一家專門解構傳統中國史觀的出版社。官員以身作則,帶動台灣的文化與閱讀風氣,當然是好事一樁;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列出洋洋灑灑的購書清單,也是一種國家機器潤物無聲灌輸特定意識形態的巧妙之道。

賴清德買下了《言論自由》,所作所為卻是作者反對的對象

有趣的是,對照賴清德與鄭麗君今(2025)年的書單,除了充斥滿滿的「台派」風味之外,還有一本重疊的書目:法國巴黎─農岱爾大學(Université Paris-Nanterre)榮譽退休教授艾蒂安‧巴禮巴(Étienne Balibar)的《言論自由》。平心而論,做為一名政治哲學家,巴禮巴這本中文版僅106頁的「小書」,其實非常難讀,除了對西方政治思想要有一定的基礎外,還要對巴禮巴獨特的「平等自由」理論有所了解,才能真正讀懂他所謂的「言論自由」究竟意指為何。

巴禮巴所論述的「言論自由」,糅合了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與傅柯(Michel Foucault)思想的影子。他在書中以2015年《查理週刊》事件為思考起點,區分了「表達自由」與「言論自由」兩個層次,從前者代表個體在私領域的發言,上升到後者所體現的共有領域。對巴禮巴來說,由「說真話」而來的矛盾與衝突,恰恰是民主政治的內在特徵,不需要過度激化,也不能夠過度限制。但他也不否認「說真話」既要有勇氣,也得要承擔風險。(相關報導:巴禮巴專文:表達自由與說真話更多文章

巴禮巴在書中並沒有為「言論自由」給出一個明確定的定義或答案,而是透過不斷的辯證過程,強調言論自由具有「行動性」,也就是透過集體行動去爭取和維護不同聲音都能表達且被聽見的機會。其中便具有一定的批判性與抵抗性,藉以去對抗政治權力、特權,乃至不平等。

事實上,以今天賴清德政府的執政手段,包括鬥爭政敵、鎮壓異見,以及由側翼與網軍構成「主流聲音」,從而在現實與網路世界中追殺、出征、圍剿反對、相左和批評的聲音,進而在思想、話語、價值觀、意識形態等層次上進行清洗,達到壟斷的效果。凡此種種,其實就是巴禮巴「言論自由」要反對、反叛、抗爭的對象。

喜歡這篇文章嗎?

張鈞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