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农业农村部、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召开会议,提出“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信贷投放”等工作,持续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会议提出,探索差异化融资服务模式,增加信用贷款供给,推广农业设施、活体畜禽等抵质押贷款。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实施好粮食种植保险,持续推进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增强农业保险保障能力。
农村金融是指为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体系和机构,包括储蓄、贷款、支付和风险管理等。它是货币、信用、金融与农村经济组成的“融合体”,主要通过信用手段筹集、分配和管理农村货币资金。
目前,农村金融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现状。一些国家如印度和巴西拥有较为成熟的农村金融市场,而一些非洲国家仍面临农村金融不足的问题。在中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等机构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尽管如此,农村金融仍面临一些挑战,如覆盖范围不足、信贷风险和违约问题,以及创新和可持续性不足等。
《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20)》显示,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和有效性显著提升。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农村金融机构总资产同比增长率2024年1月份,10月份分别为8.3%,6.1%;总负债同比增长率2024年1月份,10月份分别为8.1%,5.9%。
农村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与服务方面不断创新,以满足农村地区的多元化金融需求。例如,推出针对小微企业的贷款产品、涉农保险产品等,有效延伸了金融服务触角。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农村金融机构也在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通过数字化营销、数字化渠道、数字化风控等手段,提升获客能力、网点服务能力和精细化管理水平。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5-2030年中国农村金融行业市场全面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分析:
农村金融市场机构日渐增多,形成了多元化竞争格局。政策性金融机构、国有大型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和互联网机构等不同金融机构在农村市场相互补充,发挥了各自作用。农村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与服务方面不断创新,以满足农村地区的多元化金融需求。
国家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农村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例如,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强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支农支小定位,引导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涉农经营主体及重点帮扶群体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未来,农村金融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和移动支付将为农村金融带来更多便捷和创新。此外,农村金融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合作,以加强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和风险管理。预计农村金融将继续发展,随着技术和政策的不断改进,为农村社区的繁荣和农民的生计改善做出更大的贡献。
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为农村居民提供了金融服务,支持农村企业和小微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支持,农村金融将进一步拓展其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满足不断增长的农村金融需求。预计农村金融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转型。
想要了解更多农村金融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5-2030年中国农村金融行业市场全面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报告对我国农村金融行业的供需状况、发展现状、子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国内外农村金融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面对行业的发展挑战、行业的发展建议、行业竞争力,以及行业的投资分析和趋势预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