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理财周刊
生活中是不是经常会遇到一些打折、返券、升级、赠送礼品等消费陷阱?其共同目的是让消费者多花钱消费,他们通常利用一些不易察觉的手段,诱导消费者额外进行消费,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支出。
一
话费陷阱
以前我们开通电话套餐的目的是为了打电话,一个套餐最多不过59元。如今的电话套餐主要是流量,电信运营商经常会通过推出新优惠套餐或技术升级,如家庭宽带优惠或5G移动网络升级等,引导消费者升级话费套餐。不过,不少消费者反映,在升级话费套餐后,有时会因为某些原因而后悔升级,但却很难退回到原来使用的话费套餐。
升级话费套餐时,有些客服人员在表述“使用条件”“相关费用”等关键信息时比较模糊,对于一些额外费用或限制条件,则干脆闭口不谈。很多消费者基本用不了这么多通话时长或流量,所谓优惠实际上并没有享受到。如果想要申请退回原来的话费套餐,客服却以种种理由拖延不办,或者要降级套餐,需要解绑很多服务才行。
因此,消费者一定要注意这种“话费陷阱”,如果对话费套餐要求不高,可以看一下“保号套餐”,即各大运营商为了留住用户而推出的一种较低消费资费套餐。这个套餐只能保障你的手机卡正常使用,如接电话、收短信等,不会被注销。
二
促销陷阱
如今许多人迷上了直播购物,从卫生纸到家用电器,一律直播间解决。“趁着便宜赶紧囤”,许多人沉浸在囤货的快乐中,却没有发现,自己家里堆满了各种牙刷、牙膏、卫生纸、护肤品、洗衣液,甚至还有没拆封的衣服。
如今商家通过各种购物节,把囤积的物品以促销打折的方式向消费者售卖,实际目的是清库存。如卫生纸三箱买最划算,化妆品买一送一,洗衣液89元可以买9kg(公斤)……
这些促销商品从单价来看确实是便宜,但消费者不知不觉囤了很多。像洗衣液、洗发水、化妆品这些消耗品,保质期内用不用得完是一回事,还占用了杂物间大量的空间,一旦用腻了或者买到不适合自己的产品,也是浪费。
另外,有些直播间还会出现“三无产品”或者“挂羊头卖狗肉”“货不对板”的商品,一旦贪便宜导致食品安全问题或者“烂脸”,就得不偿失了。
三
续订陷阱
“您的支付宝扣款9元……”
开通会员不是什么大事,毕竟会员制时代,听音乐、看视频,每人有一两个会员是很常见的事情。但是,很多人会忘记关闭自动续订功能,然后每个月都在扣费。有时看见扣费想着要关闭,下一秒一忙就将此事抛在脑后,转眼到下个月1号又开始自动扣费。久而久之钱就“不翼而飞”了。
所以,对于会员续费,一定要不嫌麻烦地关闭这些功能,大部分都在“支付设置”-“自动续费”一栏中,尤其是不怎么常用的会员。通常商家第一个月续费会比直接购买其他套餐便宜一些,第一个月图便宜,可能下个月价格就翻倍了。
四
价格陷阱
电商平台大促,最常见的手段就是发放各种金额的消费券。如天猫跨店满300元减50元,京东可以领满200元减20元,再叠加满300元减50元。但不少消费者发现,自己早在一个月前放在购物车的产品,价格暗中上调,随着活动满减后,基本和平日买价格差不多,甚至还会贵一点。
“先升后降”是不少商家的套路。商家抓准了消费者“贪便宜”的想法,先提高商品价格,再进行降价促销,以此来营造出“优惠”的假象。消费者可以在促销前后留意商品价格的变化,对比促销前后的价格,判断折扣优惠是否真实。
如今的购物平台也会有用户评价的功能,消费者可以通过查看其他买家的评价,来获取关于商品的真实反馈。刷单的评论其实很好辨认,那些图片、文字差不多的基本就是刷的评论。如果发现多数用户对某一商品的折扣优惠表示怀疑或不满,那么这个商品的折扣优惠可能存在问题。
此外,还可以查阅历史最低价格,对比促销活动中的价格是否真实优惠。如果活动价格高于历史最低价格,那么这场促销活动很可能是虚假的。
五
金融隐形消费
信用卡分期付款也是一种隐形消费。主要是因为它可能隐藏了一些额外的费用,如手续费、利息等。某些银行可能会在宣传时强调分期零利息,但实际上会收取一笔不菲的手续费,导致消费者实际支付的总成本远高于预期。此外,如果持卡人未能按时还款,还可能面临违约金和罚息的增加,从而增加了总体的经济负担。
消费者在选择使用信用卡分期付款时,应该仔细阅读合同条款,了解所有可能的费用,并评估自己的还款能力,以避免不必要的财务负担。
同时,某些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可能不会明确告知所有费用,如管理费、赎回费等;或是在推销理财产品时可能会夸大收益而忽略风险,导致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支付额外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