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晓| 英国血污染丑闻:一场跨越半个世纪、自上而下的主动隐瞒
最后更新: 2024-05-23 17:33:14【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冬晓】
“今天是英国政府的耻辱日,”“显示了我们国家生活核心长达数十年的道德失败……在每一个层面上,我们所信任的人和机构都以最令人痛心和毁灭性的方式失败了。”
5月20日,英国首相苏纳克就血污染丑闻,向受害者和家属发表了公开道歉。
至此,这场横跨近半个世纪的悲剧,随着一份历经6年、长达2000多页调查报告的正式出炉,终于等来了近似盖棺定论的终结:这一切本可以避免。尽管,截止此时,已有约3000人因为使用受污染的血制品而死亡,且有3万人因此感染了艾滋和丙肝。
5月19日,受血污染丑闻影响的人们聚集在伦敦的守夜活动中。(图源:路透社)
英国血污染丑闻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除了在手术等过程中接受输血的病人外,大部分的受害者都是长期使用血浆制品的血友病患者。
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凝血功能异常的出血性疾病,患者通常会有凝血功能异常的症状,并且随着年龄增长会出一定的关节损伤。
这是一种无法被彻底治愈的疾病,只能通过一定的治疗手段来缓解相关症状。上世纪70年代,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用血液制品治疗血友病取得了巨大突破,冷沉淀技术的出现,无疑为当时的血友病患者带来了生命的曙光。
随后,科学家们在血液中发现了第八凝血因子,这是一种蛋白质,有助于血液凝固,使用技术手段将第八凝血因子从健康人的血液中提取出来,制成针剂(即抗血友病球蛋白)注射到血友病患者体内,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少疾病对他们生活带来的不便,且这种治疗过程非常简单,易于操作,患者在家就可通过手部静脉注射完成一周2-3次的治疗,每次花费的时间不会超过五分钟。
因此使用含有第八凝血因子的血浆产品来治疗血友病,就成了当时的主流治疗方案。1975年英国血液制品实验室成立,为全英国的患者提供治疗所需的血液制品。
第八凝血因子制品 (图源:ITV纪录片《冷血》)
然而英国血液制品实验室的产能十分有限,无法满足全国的血浆制品需求。时任英国卫生和社会事务大臣的大卫·欧文就曾在1975年就指出英国应该在血浆制品上做到自给自足,为此专门拨款50万英镑以加快全英的血液收集工作。但该项目进展极其缓慢,在大卫·欧文本人被调任外交部后,更是陷入了停滞状态。
同年,世界卫生组织向全球发布警告,不要从他国进口血液制品,但对于彼时的英国来说,病人对于血液制品的缺口是客观存在的,且短期内无法由本国的医药公司和机构填补,于是从美国进口大量的血液制品就成了一个非常具有诱惑力的可选项。
自1970年以来,血液和血浆制品就成为了各大医药企业的一单大生意,美国更是全球血浆制品最大的供应商,百特国际、拜耳等跨国企业赚得可谓是盆满钵满,其中百特国际的净利润曾在一年之内从717万英镑飙升至1814万英镑。
百特国际在美国亚拉巴马州的厂房 (图源:欧佩莱卡新闻)
1977年,由于英国政府在血浆制品的产能上没能达到大卫·欧文设定的自给自足的目标,计划宣告失败,进口第八凝血因子血浆制品就成了NHS的首选。直到1980年,英国每年进口第八凝血因子血浆制品达百万单位。
1980年全英国的第八凝血因子制品的用量为5570万单位,1981年的用量为6570万单位,与此同时,英国本土产的第八凝血因子仅为3000万单位。
和部分国家不同,美国的献血机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有偿的,经济贫困的底层人会通过卖血来补贴拮据的生活开支,吸毒成瘾的毒虫也参与其中以换取购买毒品的毒资,不少献血中心就直接开在贫民区里。而第八凝血因子血浆制品是用多人血液混合浓缩提取而成,只要有一个感染者的血液被采集使用,就会污染上千份的血浆制品。
多年后,调查记者凯利·杜达制作的纪录片《第八凝血因子:阿肯色州监狱血液丑闻》则揭开了另一个更加毛骨悚然的事实:多年来,阿肯色州监狱系统从出售囚犯的血浆中获益,而这些囚犯多半感染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
根据后来的统计数据,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献血者的丙肝发病率至少1%。
早在1974年,就有部分血友病患者被查出患上不知名的肝炎,根据ITV制作的纪录片透露,因此产生的可追溯病例大概有60个。当时对于病毒性肝炎的分类,还只有甲肝和乙肝,直到15年后这一不明肝病才被医学届正式确认为丙肝。
时间来到1980年,这一年出现了2-3名死于肝炎的血友病患者。卫生部的高级官员戴安娜·沃夫在一份报告中提到了10个不明肝炎的病例,这种形式的肝炎可能会迅速致命,特别是当病人有既往的肝病史,还会导致进行性的肝损伤。
英国血污染丑闻中受害者照片 (图源:时代)
在这份报告的后段,她忧心忡忡地写道:“依我之见,卫生部有道德义务去确保和行业间的合作不会增加健康风险,清除潜在的致命因素。”
除不明肝病外,还有一个恐怖的疾病也正在显露出它的真身。
1983年,艾滋病先后在美国洛杉矶、旧金山等地蔓延。起先,官方和媒体宣称这是一种“同性瘟疫”,囿于当时研究的不充分,对其可能通过血液传播一事只字未提。
1983年5月,在英国卫生部的一份备忘录中提到,英国一名血友病患者感染了艾滋病,并确认他输入过来自美国的第八凝血因子制品。
当时已经开始有媒体报道病毒来自美国(图源:ITV纪录片《冷血》)
没过多久,美国CDC证明了艾滋病可以通过输血传染给血友病患者,一位名叫布鲁斯·艾维特的血液科主任给英国血友病中心医生组织负责人的亚瑟·布鲁姆写信发出警告,英国出现类似的因为使用血浆制品而患上艾滋病的病例只是时间问题。
对此,亚瑟·布鲁姆的回复却是,关于艾滋病的报告都是危言耸听,没有明确证据可以证明是血浆制品导致人们患上了艾滋病,盲目地改变对病人的治疗方案只会适得其反。
亚瑟·布鲁姆波澜不惊的表态并非其一家独有。在那时,英国政府和医学界上下对于艾滋病风险的认知都采取了极其漠视的态度。直到法国、日本、加拿大等国都先后出现血友病人因输入来自美国的血浆制品而感染艾滋病的报道出现时,惊慌失措的情绪才开始慢慢在英国的病人中涌现。
面对病人们焦急的询问,不管是当面会诊的医生还是远在血友病中心的技术官僚们都告知他们一切正常。越来越多关于使用进口血浆制品染病的报道传遍了大街小巷,而他们甚至连给患者选择的机会都没有,告诉他们为了安全起见,他们完全可以停止治疗(不接受第八凝血因子制品并不会造成死亡)。
同样是面对可能高致命性传染病的冲击,法国传染病监测中心的主任斯宾塞·加布雷斯就直言:“我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得出一个结论,所有在1978年后生产的美国血浆制品都应该停止使用,直到其传播艾滋病的风险被澄清。”
来自法国疾控中心的警告并没有引起英国同行的警觉,英国纽卡斯尔血友病中心的负责人,彼得·琼斯在接受电视采访时还大言不惭地表示,对政府而言,使用美国进口的血浆制品的好处仍大于风险。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王冬晓
热门评论 7条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88条
最热 最早 最新- 半个世纪了。阴人面对着耶酥,摸着左胸,敢说诚实,能说善良吗?
- 厉害了,1986年1月30日,卫生部发布《关于禁止进口Ⅷ因子等血液制品的通告》,目的是阻止进口血液制品将艾滋病等传染病带入中国。
- 全部楼层绫Messiah懂了!而且道歉的时候必须首相是个印度人在台上的时候才可以,贵族不可能为这种事道歉发声的。没有,上任特蕾莎就道歉了
- 这个标题的后半句适用于任何国家
- 全部楼层钱塘潮这些血多数去了苏格兰和爱尔兰,英国早就知道了,一般西方这种都是等受害人都死的差不多了再出来假惺惺的道歉。懂了!而且道歉的时候必须首相是个印度人在台上的时候才可以,贵族不可能为这种事道歉发声的。
- 西方有过文明吗?
- 当年高枫在阴国染病,别不是因为这个吧。
- 那些,鼓吹自由的人。
来看看。
“毒品自由”将是摧毁欧洲大陆的第一根大麻。 - 绫Messiah这让我想起了阴谋论中的盎撒统治集团深层政府的无用人口清除计划,真的不是巧合吗?
另外,英国血友病人群多半起源于王室,如果是真的,统治集团是要清理这些废物了?🤣这些血多数去了苏格兰和爱尔兰,英国早就知道了,一般西方这种都是等受害人都死的差不多了再出来假惺惺的道歉。 - 全部楼层Dave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有没有意识到,无论正文还是回复中介绍的全球血浆污染问题的节点,为何都在1990年代初?
那是因为1989年美国首次从一名非甲,非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中首次分离出丙型肝炎病毒(HCV),并发现此病毒主要依靠人类体液(主要是血液)进行传播,输血则是最重要的传播途径。而从绝对数量来说,当时通过血液制品传播丙肝的病例远远高于艾滋病。
因此,1990年美国开始对供血进行丙型肝炎病毒的常规检测,试图从根本上消除输血相关丙型肝炎的传播。到1992年,更敏感的多抗原的检测被实施,从而进一步减少感染的风险。
该事件导致了美国CDC提出对1992年7月前接受全血和成分血或者器官移植的患者进行丙肝筛查的建议。
而国内这方面跟进相关措施则要晚了好几年。
这也是为何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输过血的人群中,有比较大的概率可能被感染丙肝病毒。而且,丙肝病毒非常隐蔽,如果不进行针对性检测或发病一般很难察觉。而且潜伏期最长可达数十年,但会慢性损害人体肝脏健康。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到了2007年,美国丙型肝炎死亡数从1999年的3/100,000增加到几乎5/100,000。艾滋病死亡人数从1999年的超过6/100,000下降到2007年的4/100,000。值得注意的是,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性比艾滋病病毒高了10倍以上。
鉴于丙型肝炎的全球负担,影响全世界大约1.5-1.7亿人,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每年7月28日被正式确认为“世界肝炎日”。
然而不巧,个人家中一名长辈就不幸因在1990年代初的一次输血中被感染了。
长辈在1980年代曾得过一次甲肝,愈后对于肝脏健康就比较重视。虽然在之后历年的常规血检指标基本正常,但发现有个别指标一直略高于标准范围。多次转诊,但都没有明确结论。
直到近十年前才在体检医生的建议下,去沪上排名第一的肝病医院做了详细检查,发现感染了丙肝。通过病历追溯,就是90年代初的那次输血。当时主流的治疗方法是长效干扰素联合抗病毒药物方案。但无论是瑞士罗氏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商品名“派罗欣”),还是美国先灵葆雅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商品名“佩乐能”),都并不能杀灭人体中的全部丙肝病毒,只是将其控制在对人体无害的极低复制水平。此疗法对人体的副作用也较大,相当于一次小型化疗。
由于大部分需采用进口品牌药物,而且一个疗程耗时超过一年,费用则超过了10万元。
所幸,长辈检出丙肝的前一年,上海开始试点丙肝治疗进入医保。但这个政策并非所有医院都执行,具体医保医院要在上海卫生局官网才能查到。而正是在家族内相关业内人士的了解下,长辈转入了另一家全国肝病重点科室医院。但即使进入了医保,个人支出的部分也大约需要6~7万元。
不过,由于本世纪初上海有关单位为了应对本地针对政府在输血工作中失职行为的相关集体诉讼,多方筹集资金成立了一个丙肝补助基金。即如能证明是在上述时段在上海因输血感染的本市丙肝病人,可以申请最高6万元的补助。而且与国外类似,索赔人必须签署一份弃权书,声明永远不会就此事再次对政府发起诉讼。之后补助款项还需通过司法流程发放。而对于已染病死亡的患者,家属同样无法得到补偿。
这一政策和操作流程同样不对外宣传,只有通过部分病友群交流才知悉详情。并辗转多部门很长时间才拿到了这笔补贴款。
但这是建立在上海强健的本级财政之上。据悉当时全国好像也就独此一家。
所以,在每次陪长辈就医时看到来沪求医而囊中羞涩的外地病友低声下气询问是否可转让进口干扰素时,却因医院严格控制剂量而不得不当面拒绝时于心多有不忍。
另外,由于丙肝有多种基因型,光谱的干扰素联合治疗方案对各种基因型的效果并不一致。整体治愈率只有90%左右,针对顽固性丙肝的效果较差,容易出现反复而前功尽弃。
而当时,国际上出现了一种类似艾滋病的丙肝“鸡尾酒疗法”,其中的明星药物就是美国“Gilead”公司的全口服丙肝特效药Sovaldi,其对我国常见的1b型丙肝治愈率高达到98%以上。
但此款药物当时在国外才刚上市,也未引进国内。而且在美国本土一个疗程费用高达84000美元。当时还做过备选方案,如果干扰素联合治疗方案对长辈无效,就咬咬牙准备让亲戚帮忙赴美治疗。
不过,之后由于Gilead的分区销售策略,Sovaldi在印度一个疗程费用只有美国的不到百分之一(800美元)。因此也曾打算过直接去印度就医(当时国内已出现相关一条龙赴印陪医服务,总价约8万元)或通过地下渠道获得印度版的Sovaldi。这或许成了后来上映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剧情的背景之一。
幸运的是,长辈在经过痛苦的干扰素联合治疗后,体内病毒很快得到了压制,一直没有出现反弹。之后配合医院相关课题跟踪检查至今,肝功能所有指标都正常,应该已经痊愈了。
而在全国范围,类似的丙肝患者根据不同统计来源,总数达1000~4000万。
幸运的是,Gilead的第三代Epclusa(中文名丙通沙,俗称“吉三代”)等丙肝特效药也于2019年开始陆续正式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一个疗程(3盒)从70000元降到了20000元左右,但总体费用仍是印度仿制版“吉三代”的3~4倍。 - 全部楼层春天家乡的桃花开了这正好诠释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
资本主义从上到下主动隐瞒真相,使数万人受害等死;
社会主义在数年内调查追查真相,并纠正错误避免更多人民受到伤害!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有没有意识到,无论正文还是回复中介绍的全球血浆污染问题的节点,为何都在1990年代初?
那是因为1989年美国首次从一名非甲,非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中首次分离出丙型肝炎病毒(HCV),并发现此病毒主要依靠人类体液(主要是血液)进行传播,输血则是最重要的传播途径。而从绝对数量来说,当时通过血液制品传播丙肝的病例远远高于艾滋病。
因此,1990年美国开始对供血进行丙型肝炎病毒的常规检测,试图从根本上消除输血相关丙型肝炎的传播。到1992年,更敏感的多抗原的检测被实施,从而进一步减少感染的风险。
该事件导致了美国CDC提出对1992年7月前接受全血和成分血或者器官移植的患者进行丙肝筛查的建议。
而国内这方面跟进相关措施则要晚了好几年。
这也是为何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输过血的人群中,有比较大的概率可能被感染丙肝病毒。而且,丙肝病毒非常隐蔽,如果不进行针对性检测或发病一般很难察觉。而且潜伏期最长可达数十年,但会慢性损害人体肝脏健康。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到了2007年,美国丙型肝炎死亡数从1999年的3/100,000增加到几乎5/100,000。艾滋病死亡人数从1999年的超过6/100,000下降到2007年的4/100,000。值得注意的是,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性比艾滋病病毒高了10倍以上。
鉴于丙型肝炎的全球负担,影响全世界大约1.5-1.7亿人,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每年7月28日被正式确认为“世界肝炎日”。
然而不巧,个人家中一名长辈就不幸因在1990年代初的一次输血中被感染了。
长辈在1980年代曾得过一次甲肝,愈后对于肝脏健康就比较重视。虽然在之后历年的常规血检指标基本正常,但发现有个别指标一直略高于标准范围。多次转诊,但都没有明确结论。
直到近十年前才在体检医生的建议下,去沪上排名第一的肝病医院做了详细检查,发现感染了丙肝。通过病历追溯,就是90年代初的那次输血。 - 血液制品到底能不能实现人造啊?哪位科学大神给解答下?
- 五十年前犯下的罪行,五十年后来几滴鳄鱼的眼泪就想混过去了,上百年的时间对原住民的杀戮和灭绝也只是假惺惺地道个歉,不用付任何代价。试问苍天能饶过谁?
- 生产出有毒血液制品的美国公司竟然没有任何追责起诉吗?
- 英国政府不认为自己在这起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中负有的责任。没有人被问责,官大的,官小的,都没有。
所以你看到了,“民主体制”下是不会存在腐败问题的。而且,如果丑闻再也无法掩盖的时候,“民主体制”一定会高逼格出来收拾摊子。实在不行,大不了死都不承认不民主就行了。 - 西方媒体对自家如此重大的消息基本视而不见,更不会检讨体制。
- 这究竟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 血污染事件,暴露了美国除了自己本国的利益,谁都是假的,包括铁杆粉丝英国!!!
- 这就是西方皿煮制度和皿煮政府的杰作,一到这种时候,公知们又装死了
- 没有人能查清5眼国到底“消失”了多少人, 该产生多少器官、多少血浆、多少钱😂
-
俄罗斯“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号护卫舰在大西洋演习
2024-05-23 17:05 俄罗斯之声 -
伊朗总统莱希等直升机事故罹难者告别仪式在马什哈德举行
2024-05-23 16:59 -
俄军反腐持续,副总长、通讯总局局长被捕
2024-05-23 16:35 -
再次启用“不可靠实体清单”是否意味对外资态度有所转变?商务部回应
2024-05-23 16:30 -
韩国再现“N号房”式丑闻,受害女性已达61人
2024-05-23 16:20 三八线之南 -
对华分歧越来越大,“法国一度担心德国搞破坏…”
2024-05-23 15:35 新能源汽车 -
李强将出席第九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
2024-05-23 15:25 -
赤道几内亚总统奥比昂将访华
2024-05-23 15:12 中国外交 -
乌方“和平方案”从10点砍到3点?
2024-05-23 14:39 乌克兰之殇 -
不满CNN这篇报道,埃及威胁“彻底退出”巴以调解
2024-05-23 14:37 巴以恩仇录 -
“美国日常吸麻人数首次超过日常饮酒人数”
2024-05-23 14:33 美国一梦 -
墨西哥一场总统竞选活动发生舞台倒塌,至少5死50伤
2024-05-23 13:57 -
澳方对中国葡萄酒市场“真香”后,开始期待龙虾…
2024-05-23 13:37 -
别尔哥罗德传出多次爆炸声,此前已发布导弹警报
2024-05-23 11:50 乌克兰之殇 -
德国政府发言人:将遵守ICC裁决
2024-05-23 11:18 德意志 -
美国“战争贩子”急了:下一个会是我们!
2024-05-23 11:16 -
他声称:台积电在美日欧建厂,能守好机密不外泄
2024-05-23 10:23 台湾 -
政治豪赌?苏纳克突然宣布:7月4日大选
2024-05-23 09:51 不列颠 -
沙利文打脸英防相:你说中国向俄提供“致命援助”,我没看到
2024-05-23 09:49 不列颠 -
挪威等三国承认巴勒斯坦国,拜登表态
2024-05-23 09:31 巴以恩仇录
相关推荐 -
美码头工人集体声讨:这是对工人阶级的经济战争! 评论 72“短短100天,特朗普就把美国推向危机边缘” 评论 83美国工人造手机?“做大头梦,最小螺丝都是中国造…” 评论 1300人付款!美国人买美国货还是中国货?结果扎心了… 评论 2711作为一名海归,我深知这十几年来,这个群体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评论 149 赞 482为什么日本创新力不如韩国?评论 139 赞 75韩美谈判前一小时,美国疑似找华裔扮演中国官员,搞中美秘密会晤的假新闻?评论 74 赞 336你司是卖老豆腐的也怕留学生间谍么?评论 73 赞 47目前除华为可以完全不受美西方的掐断外,剩下的手机品牌只要美国把高通卡死就歇菜评论 69 赞 258上海车展的关键信号:中国多技术路线碾压美国单线思维评论 68 赞 4594+4学制,对那些辛辛苦苦本科、研究生、博士一路学上来的医学生,公平吗?评论 66 赞 2010边骂边追,这大尺度国剧看得我窝火评论 65 赞 2最新闻 Hot
-
尴尬!“特朗普上回庆百日的美国工厂,已迁至中国”
-
美码头工人集体声讨:这是对工人阶级的经济战争!
-
“特朗普关税反倒加强了中国决心,危机正化为机遇”
-
“我们无法在美生产任何产品,销美商品将涨价”
-
“我们努力实现100%美国制造,但连个轴承都买不到”
-
“短短100天,特朗普就把美国推向危机边缘”
-
微软总裁着急:这项竞争不能落后中国,美国输不起!
-
美国工人造手机?“做大头梦,最小螺丝都是中国造…”
-
中方直说了,美农彻底崩溃
-
“中国发货吧,关税美国人自己出”
-
卡尼宣布胜选:对美国,决不“跪”
-
董袭莹本科相当于国内三本?“什么是协和4+4”冲上热搜
-
0人付款!美国人买美国货还是中国货?结果扎心了…
-
中国取得EUV技术重要突破,阿斯麦CEO还在嘴硬?
-
美学者出新书《日本大屠杀》,日本右翼坐不住了
-
清华“挖”来美国顶尖AI学者
-
有没有意识到,无论正文还是回复中介绍的全球血浆污染问题的节点,为何都在1990年代初?
那是因为1989年美国首次从一名非甲,非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中首次分离出丙型肝炎病毒(HCV),并发现此病毒主要依靠人类体液(主要是血液)进行传播,输血则是最重要的传播途径。而从绝对数量来说,当时通过血液制品传播丙肝的病例远远高于艾滋病。
因此,1990年美国开始对供血进行丙型肝炎病毒的常规检测,试图从根本上消除输血相关丙型肝炎的传播。到1992年,更敏感的多抗原的检测被实施,从而进一步减少感染的风险。
该事件导致了美国CDC提出对1992年7月前接受全血和成分血或者器官移植的患者进行丙肝筛查的建议。
而国内这方面跟进相关措施则要晚了好几年。
这也是为何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输过血的人群中,有比较大的概率可能被感染丙肝病毒。而且,丙肝病毒非常隐蔽,如果不进行针对性检测或发病一般很难察觉。而且潜伏期最长可达数十年,但会慢性损害人体肝脏健康。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到了2007年,美国丙型肝炎死亡数从1999年的3/100,000增加到几乎5/100,000。艾滋病死亡人数从1999年的超过6/100,000下降到2007年的4/100,000。值得注意的是,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性比艾滋病病毒高了10倍以上。
鉴于丙型肝炎的全球负担,影响全世界大约1.5-1.7亿人,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每年7月28日被正式确认为“世界肝炎日”。
然而不巧,个人家中一名长辈就不幸因在1990年代初的一次输血中被感染了。
长辈在1980年代曾得过一次甲肝,愈后对于肝脏健康就比较重视。虽然在之后历年的常规血检指标基本正常,但发现有个别指标一直略高于标准范围。多次转诊,但都没有明确结论。
直到近十年前才在体检医生的建议下,去沪上排名第一的肝病医院做了详细检查,发现感染了丙肝。通过病历追溯,就是90年代初的那次输血。
由于大部分需采用进口品牌药物,而且一个疗程耗时超过一年,费用则超过了10万元。
所幸,长辈检出丙肝的前一年,上海开始试点丙肝治疗进入医保。但这个政策并非所有医院都执行,具体医保医院要在上海卫生局官网才能查到。而正是在家族内相关业内人士的了解下,长辈转入了另一家全国肝病重点科室医院。但即使进入了医保,个人支出的部分也大约需要6~7万元。
不过,由于本世纪初上海有关单位为了应对本地针对政府在输血工作中失职行为的相关集体诉讼,多方筹集资金成立了一个丙肝补助基金。即如能证明是在上述时段在上海因输血感染的本市丙肝病人,可以申请最高6万元的补助。而且与国外类似,索赔人必须签署一份弃权书,声明永远不会就此事再次对政府发起诉讼。之后补助款项还需通过司法流程发放。而对于已染病死亡的患者,家属同样无法得到补偿。
这一政策和操作流程同样不对外宣传,只有通过部分病友群交流才知悉详情。并辗转多部门很长时间才拿到了这笔补贴款。
但这是建立在上海强健的本级财政之上。据悉当时全国好像也就独此一家。
所以,在每次陪长辈就医时看到来沪求医而囊中羞涩的外地病友低声下气询问是否可转让进口干扰素时,却因医院严格控制剂量而不得不当面拒绝时于心多有不忍。
另外,由于丙肝有多种基因型,光谱的干扰素联合治疗方案对各种基因型的效果并不一致。整体治愈率只有90%左右,针对顽固性丙肝的效果较差,容易出现反复而前功尽弃。
而当时,国际上出现了一种类似艾滋病的丙肝“鸡尾酒疗法”,其中的明星药物就是美国“Gilead”公司的全口服丙肝特效药Sovaldi,其对我国常见的1b型丙肝治愈率高达到98%以上。
但此款药物当时在国外才刚上市,也未引进国内。而且在美国本土一个疗程费用高达84000美元。当时还做过备选方案,如果干扰素联合治疗方案对长辈无效,就咬咬牙准备让亲戚帮忙赴美治疗。
不过,之后由于Gilead的分区销售策略,Sovaldi在印度一个疗程费用只有美国的不到百分之一(800美元)。因此也曾打算过直接去印度就医(当时国内已出现相关一条龙赴印陪医服务,总价约8万元)或通过地下渠道获得印度版的Sovaldi。这或许成了后来上映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剧情的背景之一。
幸运的是,长辈在经过痛苦的干扰素联合治疗后,体内病毒很快得到了压制,一直没有出现反弹。之后配合医院相关课题跟踪检查至今,肝功能所有指标都正常,应该已经痊愈了。
而在全国范围,类似的丙肝患者根据不同统计来源,总数达1000~4000万。
幸运的是,Gilead的第三代Epclusa(中文名丙通沙,俗称“吉三代”)等丙肝特效药也于2019年开始陆续正式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一个疗程(3盒)从70000元降到了20000元左右,但总体费用仍是印度仿制版“吉三代”的3~4倍。
另外,英国血友病人群多半起源于王室,如果是真的,统治集团是要清理这些废物了?🤣
所以在美国的穷人不过是资本家的血奴。也有一个优点是卖血人人平等,谁来都可以卖血,不用筛查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