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仁威:茶树源于印度阿萨姆?中国茶和印度茶背后的经济学
【文/刘仁威】
年轻的吴觉农在日本留学(1918-1921)的闲暇时光经常收集有关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的茶业资料。他后来利用这项研究,挑战了英国和日本茶业所称的宣传口径——阿萨姆,而非中国,才是茶树真正的原产地。
与此同时,吴觉农对遥远的布拉马普特拉河谷以及读到过的世外桃源般的茶园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1934年底,他终于有机会得以第一次亲自探访阿萨姆。受到祁门茶叶合作社第一季乐观情绪的鼓舞,吴觉农代表全国经济委员会,着手研究日本、中国台湾地区、荷属东印度群岛、锡兰和印度的茶叶生产。
在其日记和公开发表的报告中,吴觉农除了记录下个人对加尔各答和阿萨姆的印象外,还详细补充了关于印度茶业的历史:罗伯特·布鲁斯是如何在1823年偶然发现野生茶树的,总督本廷克是如何在1834年组建茶叶委员会的,英国商人又是如何从“吾国”茶叶工人那里“仿吾国土法”,最后,作为“印度茶业史上之重大记录”的残酷招工制度如何引发了“斗争及流血之惨剧”,后来又如何成为“印度民族革命”所追逐的政治事业。
在旅途中,吴觉农仔细研究了关于茶产业的英文资料,主要是印度茶叶协会分发的宣传手册以及罗伯特·福琼在19世纪40年代游历中国的详细记录。几十年后,吴觉农向家人回忆说:“福琼的游记写得非常生动,读他的游记,不仅能帮助我学习英语、了解历史,最重要的是,还能通过外国人的视角,了解中国和中国茶。”
中国茶叶贸易(图源:网络)
本书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展现全球竞争如何将中国与殖民地印度茶业联系在一起,透过其竞争对手和工业化世界其他地区的眼光,迫使亚洲和欧洲的参与者来观察自己的周遭环境。
除了吴觉农,我们看到英国殖民地的官员也将阿萨姆与中国及西欧进行类比,印度的民族主义者则将苦力茶工的命运与美洲大陆的非洲黑奴的命运相提并论。每一方都意识到,如果不同时将自己置于茶叶及殖民地商品的全球循环中,就不可能理解自己所在地发生的事件。
没有比这更近乎完美的对称了:最初,来自印度的殖民地官员前往中国,研究中国茶叶的制作方法;在近乎一个世纪后,中国的改革者造访了印度茶区,并做了同样的事情。
这些广泛的联系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现代茶业的历史并不是一个全球同质化的故事,亦不是思想一成不变地从西方传播到其他国家的故事。相反,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导致了一系列共同的、互构的压力,以及不均衡的利润率和积累水平。由此,市场又加剧了区域间的张力,并通过特殊的劳动实践和意识形态形式表现出来。
毕竟,正是中国茶叶和印度茶叶的不同命运,以及双方随之而来的互相追赶的欲望,促使贸易公司和官员详细审视了竞争对手的历史和行为模式。在这种全球互联的分析框架之下,我在此通过将中印茶业战争的各种故事合为一组关于历史和史学的观察来作总结。
首先,这本书为资本主义史的再概念化提供了实质内容,它比过去的历史书写更加灵活、更为全球导向。与中国茶叶和印度茶叶贸易相关的社会变革,与从单一国家自发产生的工业革命的经典形象并不相符。这两个国家既无机械化生产,也无自由的无产阶级劳动力,至少最初如此。
取而代之的是,中国茶叶和印度的茶叶依赖着被称为阿卡第、萨达和包头的本地经纪人,阿萨姆严苛的刑事劳动合同以及中国的神秘技术和老规矩,以及强化了性别和血统划分的劳动集约型制度。这种安排是临时性的,是外来财富和当地习俗的结合--如马克思所言,是从更早的时期“继承来的”。
本书并未提问中国是否有资本主义,或阿萨姆是否是资本主义——或者可否从中辨识出特定技术的出现或阶级的划分,而是试图了解这些地区以何种方式参与到跨国的生产和流通的循环中并被之形塑的,还探寻其伴随的集约型积累背后的社会逻辑。这种概念化方式,更有助于捕捉过去几个世纪经济史中的不平衡,同时也为探索相距遥远的地区之间的联系和共性提供了共同基础。
其次,这种来自亚洲农村两个非政治地缘中心的视角,也阐明了关于现代经济崛起的新结论。特别是有证据支持了这样一种假设:那些看似落后和边缘的社会形态,有时却比大都会社会更具工业化生产的动力。
例如,西敏司对糖的研究表明,加勒比地区的种植园甚至比欧洲大陆更早发展了工业化生产。糖料作物需要种植和精制相结合,因而殖民政权需要更严苛地约束契约劳工及奴隶,而消费与生产的结构性分离亦鼓励了大规模的专业分工。在本书所述的阿萨姆茶园中,可以找到许多类似特征。
同样,在中国,著名社会史学家傅衣凌几十年前就提出,工业化商品的生产最早就出现在边远山区,而非商业化的“沿河”城市。那些徽州和武夷山区在内的边远地区,往往充斥着贫穷的少数群体,如著名的“棚民”(shed people),他们依靠专业化生产为生,由外来商人承保,专职于采摘烟草、糖、靛蓝和茶叶等初级商品。
这些例子共同佐证了一个不断壮大的学术思潮:用斯坦菲尔德的话来说,即对于现代世界的传统描述实际上让事实发生了“倒退”。那些在20世纪大规模生产时代被视为不合时宜的、传统的实践和情境,实际上可能在现代经济生活的兴起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第三,除了挑战那些有关经济落后和传统的东方主义分类,本书还试图通过政治经济思想的批判性历史来解释它们的兴起。
在中国和殖民地印度,这个关键时期跨越了19、20世纪,当时茶叶贸易的观察者及参与者开始通过比较自然优势和固有文明特征的话语来谈论每个地区。这些想法在对茶树原产地的争议中得到了体现——当时的帝国主义喉舌通过建立茶叶种植与阿萨姆之间与生俱来的天然关联,来将印度茶叶的崛起合理化。
1935年秋,当吴觉农漫步在阿萨姆茶园的田野,他提出了一个看似相反的解释。他写道,印度茶的成功并非源于其悠久的渊源,而是其产业的创新,这体现于其多产的幼龄茶树。事实上,中国的贸易过去一直被压得喘不过气,已被开垦耗尽的贫瘠农场上尽是已被采摘了数个世纪的老茶树。
但是,吴觉农并未听天由命,而是提议在中国种植新的茶树,并采取新的科学技术。这样做将可能改变“我华茶命运”。换言之,茶叶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人类艰苦劳动的产物。当然,吴觉农的阐释植根于政治经济学的原则,它呼应了早先其他的贸易参与者(从19世纪50年代的阿萨姆茶叶公司种植园主到19世纪90年代茶叶危机中的清朝改革者)对人类劳动价值的观察。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周子怡
热门评论 5条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52条
最热 最早 最新- 老陈哥2018您的认识不太完整,我向您补充一些我了解的常识:
(1)关于茶。茶:Camellia sinensis (L.) O. Ktze.,属于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山茶科山茶属,灌木或小乔木,Camellia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山茶属”,“sinencis”是用于限制“Camellia”的,直译译成中文可以说是“sinencis的Camellia”,说一下“sinensis”是拉丁文中“中国的”之意,所以“sinencis的Camellia”其实就是说“洋人”一致认为茶树的拉丁名就是“sinencis的Camellia” = “中国的山茶”。
讨论茶树的原产地,山茶科在双子叶植物纲中并不是一个很大的科,共有23属,380余种,而中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而茶所在的山茶属(Camellia),已发现的山茶属植物有100多种,云贵高原就有60多种,其中以茶树种占最重要的地位。
某种物种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该物种起源的中心地。中国西南三省,是中国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当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
(2)关于茶叶,中国与东亚之外大规模种植茶树、生产茶叶的地方是南亚的英国殖民地——阿萨姆、锡兰……最初获得时所采用的方式也是比较“干脆”的“山寨”方式,茶种来自中国福建,茶叶类型为类似红茶。
而中国的茶,按照陈宗懋主编《中国茶经》的分类法,分为:绿茶、黄茶、白茶、乌龙茶、红茶、黑茶。这一顺序可以依次看出制备茶叶时是否进行发酵、略微发酵、半发酵、全发酵或深度发酵等。
(3)关于中国茶与南亚茶,中国茶虽然如上所述是茶叶的原产地,品种繁多,不过在国际上似乎没有南亚的茶有名气——什么阿萨姆红茶、大吉岭红茶、锡兰红茶、肯尼亚红茶……
经过比较,本人可以有根据地说,就本人喝过的几种南亚的茶来说,南亚的茶与国内茶相比,没法子比——很不好喝。
为何这样说?南亚的茶都是工业化生产的,所以每家自己的品质都比较均一——一样的说不出“好坏”的口感,不过,这些茶有个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没有去除苦涩味。
这也就是为何南亚茶必须使用糖、奶调味的缘故吧,没有糖、奶,单独的茶,喝起来恐怕会印象比较深刻——与此相比,国产茶,只要能喝,都是可以单独喝的,一般也没有人单独“侍候”您糖和/或奶。这个原因一方面是国人没有喝茶放糖、奶的习惯,另一方面就是国内的茶并无需要糖、奶调味的必要。苦涩味在制茶过程中已经通过制茶工艺消除掉,自然就基本没了。茶放多了有苦味正常,有涩味是因为制茶技术不行 - 问过棒子吗?棒子会告诉你正确答案,喜看狗咬狗
- 全部楼层土博士吴觉农(1897年-1989年),原名荣堂,因立志要献身农业(茶业),故改名觉农,浙江上虞人。中国知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和社会活动家,著名农学家、农业经济学家,现代茶叶事业复兴和发展的奠基人。中国第一个茶学博士、农业部前副部长吴觉农民国时代就推测印度次大陆是新兴的大陆,不可能是茶叶的原产地,原产地是中国。从进化的角度讲,云南大叶种的简单儿茶素高于印度阿萨姆的野生茶树,说明云南大叶种更原始。2018年,中美多机构研究团队对栽培茶树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得出来明确的结论,茶树就是来自中国,不要被洋鬼子带偏了节奏,类似的颠倒是非黑白他们做的很顺手。滇黔桂交界处,是茶树起源地。最早的茶籽化石,出土于贵州。古茶树种,目前也是在贵州发现的最多。
- 全部楼层清风这些家伙,竟然在【小小的茶树】上做贼,不仅偷茶树,而且偷茶文化......西方传教士偷茶让中国茶叶卖不出去,只是其中一项,还偷瓷器技术,让懂技术基督教教民,把全部制瓷技术写出来,以换取在上帝那里有个好位置。就用这个方法,满清300年西方传教士,把中国5000年一切精华,包括技术哲学全部偷走,欧洲瞬间出现无数大师,都是剽窃中华文化,技术!欧洲最早的辞典上就没有那些大师的名字!欧洲除了工业化是真的,其它都是假的!
- 全部楼层塔克拉阿萨姆以前属于缅甸。英国通过英缅战争才侵占了这块地盘。
阿萨姆源于阿豪马,也就是傣族。
不仅阿萨姆,那加兰、曼尼普尔等四邦都是如此。
都属于藏缅语族,父系Y基因90%以上是O3。对,阿萨姆就是西南僚人的迁徙之地,包括傣人泰人,都是僚人部族!今天的傣族、泰人,部分口语还可以与布依族壮族直接沟通!阿萨姆人也是! - 在我之前说的内容之外再说一下茶。
之前说了印度茶和斯里兰卡茶等南亚茶,总结一下,有名的诸如阿萨姆红茶、大吉岭红茶、锡兰红茶,在此是否加“红”字并不重要,因为除了东亚的中国、日本等国外,大家都喝红茶,也就是全发酵茶,也只会做红茶。
世界上大行于世的红茶除了南亚红茶之外,还有非洲红茶,主要产于肯尼亚、马拉维、坦桑尼亚,从地图上上看,这几个国家都是东非国家,其茶树来源最初来自于印度,再向前溯源当然就应该是中国胡建了。
回过来说东亚的茶,如上所述,世界上除了东亚的中国、日本等国外,大家都喝红茶。其实茶叶“变”成什么茶,此事与茶叶本身有关系,但关系不大。
之所以说有关,是因为制茶时不是随便从茶树上揪下来一片树叶就能变成茶叶的,需要根据所要制备的茶叶考虑树叶的生长时间长短、采茶时采取的茶树枝叶大小、采茶后是否进行发酵、发酵后工艺的选择……这一系列工艺的整合,才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缤纷多彩的中国茶叶。需要记住,中国茶叶,可以用于品奶茶,更可以直接品鉴。当然,如果是喝奶茶,用中国红茶拼配,味道恐怕会更好。
需要说明的是,制茶之中是否发酵决定了制出的茶是绿茶还是其它种类的茶。中国制茶工艺从宋之后逐步变为制备整茶,至于唐茶,如我此前所说,是带着令人“印象深刻”味道,由碎茶,或者是茶叶粉末制成的。
在天朝有令人“印象深刻”味道的茶,可以去湖南找。至于碎末子茶,中国大规模的产地是不产此物的,此物有个来自“东洋”的名字,叫“抹茶”——听起来好像挺高大上,其实就是我们东临那国家的人,恭酱精神发展到极致,茶叶的深入研发没有,只会做出未发酵的绿茶末末而已——当然,需要说,人家的工艺还是不错的,能够让绿茶的绿色保持不变色时间比较长,值得表扬。这样说是因为相比之下,我们很多很有名气的叶绿茶,变色比这抹茶还快。
总结一下,茶这东西,中国产、日本产、印度产、斯里兰卡产、肯尼亚产、马拉维产、坦桑尼亚产、中国山东产,幸好有个东九区的国家不产,所以我们可以在此心平气和地讨论茶树的原产地,否则搞不齐会被大XX国抢注了去。谢谢Ta们! - 老陈哥2018您的认识不太完整,我向您补充一些我了解的常识:
(1)关于茶。茶:Camellia sinensis (L.) O. Ktze.,属于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山茶科山茶属,灌木或小乔木,Camellia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山茶属”,“sinencis”是用于限制“Camellia”的,直译译成中文可以说是“sinencis的Camellia”,说一下“sinensis”是拉丁文中“中国的”之意,所以“sinencis的Camellia”其实就是说“洋人”一致认为茶树的拉丁名就是“sinencis的Camellia” = “中国的山茶”。
讨论茶树的原产地,山茶科在双子叶植物纲中并不是一个很大的科,共有23属,380余种,而中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而茶所在的山茶属(Camellia),已发现的山茶属植物有100多种,云贵高原就有60多种,其中以茶树种占最重要的地位。
某种物种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该物种起源的中心地。中国西南三省,是中国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当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
(2)关于茶叶,中国与东亚之外大规模种植茶树、生产茶叶的地方是南亚的英国殖民地——阿萨姆、锡兰……最初获得时所采用的方式也是比较“干脆”的“山寨”方式,茶种来自中国福建,茶叶类型为类似红茶。
而中国的茶,按照陈宗懋主编《中国茶经》的分类法,分为:绿茶、黄茶、白茶、乌龙茶、红茶、黑茶。这一顺序可以依次看出制备茶叶时是否进行发酵、略微发酵、半发酵、全发酵或深度发酵等。
(3)关于中国茶与南亚茶,中国茶虽然如上所述是茶叶的原产地,品种繁多,不过在国际上似乎没有南亚的茶有名气——什么阿萨姆红茶、大吉岭红茶、锡兰红茶、肯尼亚红茶……
经过比较,本人可以有根据地说,就本人喝过的几种南亚的茶来说,南亚的茶与国内茶相比,没法子比——很不好喝。
为何这样说?南亚的茶都是工业化生产的,所以每家自己的品质都比较均一——一样的说不出“好坏”的口感,不过,这些茶有个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没有去除苦涩味。
这也就是为何南亚茶必须使用糖、奶调味的缘故吧,没有糖、奶,单独的茶,喝起来恐怕会印象比较深刻——与此相比,国产茶,只要能喝,都是可以单独喝的,一般也没有人单独“侍候”您糖和/或奶。这个原因一方面是国人没有喝茶放糖、奶的习惯,另一方面就是国内的茶并无需要糖、奶调味的必要。苦涩味在制茶过程中已经通过制茶工艺消除掉,自然就基本没了。您说山茶科有23属,380余种,而中国就有15属,还有8属在哪个国家? - 从中国茶树看,中国历史不知道有几万年了。
- 从茶叶就可以查出世界文明源头究竟在哪里。
- 西方殖民者盗取中国文化和知识技术,比比皆是。
- 至今思项羽罗伯特·福均的日记写得很清楚,他1830年代受雇于东印度公司,拿到年薪500英镑,特地来到中国,了解茶叶的生长及其生产情况。他隐藏身份,在长江流域一带暗地考察茶叶种植方法和制作加工技术,从浙江的龙井到黄山的毛峰,再到贵州的大红袍,以及陆羽的《茶经》都有在他的日记中提到。而且他从1830年开始先后两次将茶树苗偷偷运往印度,第一次因海上风浪过大,多数茶树苗未能存活。接受教训后福均发明了特殊的器具,让茶树苗在风浪中也不至于被打翻倾倒挤压,才将一批茶树苗再次带到印度,并在印度开辟茶树园。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开始允许中国劳动力出国打工,于是福均再次进入中国,招募了一大批种茶的技术工人,将中国的茶叶技术带到了印度茶叶种植园,从此印度茶叶才开始发展。由于英国对印度贸易的垄断,印度茶叶开始占领了欧洲市场,挤占了中国茶叶的市场。到1890年代,原来中国茶叶从占世界市场的百分之90以上,降到了占20%。
吴觉农在福均盗取中国茶叶种植技术和茶叶加工技术一个世纪之后才开始研究印度茶叶,就难免相信了印度人编造的鬼话,说什么茶叶起源于印度。要知道,你尽管可以发现野生茶树,但野生茶树叶是不能直接饮用的。中国对的野生茶树经过了两千的改良培育,才有了19世纪的茶树的品种和规模。而且即使是经过改良的茶树叶也不是那么好喝的,关键在于对茶叶的加工,才能激发茶叶的香味来。所以即使在印度发现了野生茶树,从野生茶树到可以在世界市场上出售的茶叶,这中间的差距可太大了。
19世纪英国以及欧洲各国兴起喝茶之风,但是中国茶叶是需要欧洲人用白银来交换的。欧洲人的白银从哪里来?是从美洲殖民地掠夺来的。可是掠夺来的白银却被用来买了中国的茶叶,被欧洲人消费掉了,不能成为欧洲的财富,不能对生产进行投资,这是才是东印度公司和欧洲国家商人最苦恼的事。东印度公司一直在寻求在别的地方找到茶叶,特别是在殖民地印度,以取代中国的茶叶,避免白银流向中国。据说东印度公司的确在印度找到了类似茶树的植物,可是那种植物的叶子苦涩难喝,根本不能入口,大概这就是印度人所说的野生茶树了。这种树叶做成的茶在国际市场上根本卖不出去,运回英国也没人喝,只有少数下层工人买不起真正的茶叶,以此为替代品。这就是东印度公司急切地想从中国盗取茶叶的原因,于是派遣福均前往中国。福均本人是位植物学家,当然对茶树有所了解,成为东印度公司从中国盗取茶叶的最佳人选。
正是有了中国的长期改良过的茶树苗,还有福均偷盗的茶叶制作加工技术,以及后来从中国雇佣到的茶叶工人,印度的茶叶种植园才能出产可以入口的茶叶。所以茶叶绝对不可能是从印度起源的,更不是其土产的,它只能是殖民主义者盗窃物种,剽窃技术的产物。鸦片战争后最直接的后果,是英国人偷走了茶叶种植技术。从此中国最大的白银输入没有了,自此国势日下。英国后来拍了纪录片,明说了此事。 - 全部楼层guan_16093485641388原先有曼尼普尔独立王国,附属中国,缅甸短期占领过。缅族起源于青海白狼羌。受吐蕃压迫南迁。缅甸长期是中国藩属国。
- 本人对茶的认识:茶是一种植物叶子,具有消毒杀菌的效果,每天服用会导致人体虚弱,仔细观察发现,长期每天喝茶的人均出现气虚,表现为咽部有异物,不时有吭-吭-吭...........的清嗓子的声音,民间叫咳半声,所以,建议,一周喝一两次茶即可,既能消毒杀菌又不至于损伤身体。
- 全部楼层塔克拉阿萨姆以前属于缅甸。英国通过英缅战争才侵占了这块地盘。
阿萨姆源于阿豪马,也就是傣族。
不仅阿萨姆,那加兰、曼尼普尔等四邦都是如此。
都属于藏缅语族,父系Y基因90%以上是O3。原先有曼尼普尔独立王国,附属中国,缅甸短期占领过。 - 全部楼层enchanterwang对,明清以后的中国茶如果加糖、奶类调味品的话口味就会很腻。在此之前主流是要加各种调味品的。从葱姜蒜到糖盐和各种香料。从宋代开始,中国的茶逐渐清淡化。北方劳作休息时,用砖茶烧一壶茶水,并放白糖熬煮一会儿,喝一碗香甜浓郁的茶水,立马精神百倍,干体力劳动浑身充满力量,大家可以体验一下,清淡化是古代南方文人的喜好。
- 国内茶叶专家在种究的时候就发现了,如果把国内祁门红引种到云南气候与印度类似的地区,这些小叶种的茶叶就会变成印度红茶大叶种。但把这些变成大叶种的重新引种回内地,那就会恢复成小叶种。所谓适用于红茶的大叶种不过是小叶种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变化。
- 全部楼层老陈哥2018据说“福-栏~”有茶有唐茶之风味,喝茶不是喝茶,需要“吃茶”,不过这茶现在变成了“福-栏~”的地方明点。如果您去“福-栏~”的话,可以在享受“福-栏~”鞭炮声音的同时,尝试一下。是不是类似擂茶?
- 全部楼层enchanterwang对,明清以后的中国茶如果加糖、奶类调味品的话口味就会很腻。在此之前主流是要加各种调味品的。从葱姜蒜到糖盐和各种香料。从宋代开始,中国的茶逐渐清淡化。据说“福-栏~”有茶有唐茶之风味,喝茶不是喝茶,需要“吃茶”,不过这茶现在变成了“福-栏~”的地方明点。如果您去“福-栏~”的话,可以在享受“福-栏~”鞭炮声音的同时,尝试一下。
- 老陈哥2018您的认识不太完整,我向您补充一些我了解的常识:
(1)关于茶。茶:Camellia sinensis (L.) O. Ktze.,属于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山茶科山茶属,灌木或小乔木,Camellia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山茶属”,“sinencis”是用于限制“Camellia”的,直译译成中文可以说是“sinencis的Camellia”,说一下“sinensis”是拉丁文中“中国的”之意,所以“sinencis的Camellia”其实就是说“洋人”一致认为茶树的拉丁名就是“sinencis的Camellia” = “中国的山茶”。
讨论茶树的原产地,山茶科在双子叶植物纲中并不是一个很大的科,共有23属,380余种,而中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而茶所在的山茶属(Camellia),已发现的山茶属植物有100多种,云贵高原就有60多种,其中以茶树种占最重要的地位。
某种物种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该物种起源的中心地。中国西南三省,是中国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当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
(2)关于茶叶,中国与东亚之外大规模种植茶树、生产茶叶的地方是南亚的英国殖民地——阿萨姆、锡兰……最初获得时所采用的方式也是比较“干脆”的“山寨”方式,茶种来自中国福建,茶叶类型为类似红茶。
而中国的茶,按照陈宗懋主编《中国茶经》的分类法,分为:绿茶、黄茶、白茶、乌龙茶、红茶、黑茶。这一顺序可以依次看出制备茶叶时是否进行发酵、略微发酵、半发酵、全发酵或深度发酵等。
(3)关于中国茶与南亚茶,中国茶虽然如上所述是茶叶的原产地,品种繁多,不过在国际上似乎没有南亚的茶有名气——什么阿萨姆红茶、大吉岭红茶、锡兰红茶、肯尼亚红茶……
经过比较,本人可以有根据地说,就本人喝过的几种南亚的茶来说,南亚的茶与国内茶相比,没法子比——很不好喝。
为何这样说?南亚的茶都是工业化生产的,所以每家自己的品质都比较均一——一样的说不出“好坏”的口感,不过,这些茶有个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没有去除苦涩味。
这也就是为何南亚茶必须使用糖、奶调味的缘故吧,没有糖、奶,单独的茶,喝起来恐怕会印象比较深刻——与此相比,国产茶,只要能喝,都是可以单独喝的,一般也没有人单独“侍候”您糖和/或奶。这个原因一方面是国人没有喝茶放糖、奶的习惯,另一方面就是国内的茶并无需要糖、奶调味的必要。苦涩味在制茶过程中已经通过制茶工艺消除掉,自然就基本没了。对,明清以后的中国茶如果加糖、奶类调味品的话口味就会很腻。在此之前主流是要加各种调味品的。从葱姜蒜到糖盐和各种香料。从宋代开始,中国的茶逐渐清淡化。 - 胡扯一通。
-
近3000件文物首次亮相!殷墟博物馆新馆下周开馆
2024-02-19 14:05 考古 -
原来年味在这道文化大餐里……
2024-02-11 22:17 -
“苦恼的不是图案不够多样,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太过于丰富”
2024-02-11 07:27 春晚 -
“我代表泰国人民,向所有中国游客发出最诚挚的邀请”
2024-02-01 14:34 -
我“嘉”年货带回家,亲戚家的小孩都馋哭了
2024-01-30 11:22 爱申活·暖心春 -
何立峰:通过调研认真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2024-01-29 19:00 -
书生在官场的365天,建了座“不网红”的图书馆
2024-01-27 14:31 观察者头条 -
去年国外撤回大量中国学者论文,教育部:开展高校撤稿论文自查
2024-01-04 15:46 -
这次,他们要为“男声”正名!
2023-12-29 13:03 -
破译一个字奖10万元的甲骨文“悬赏令”,公布第二批获奖名单
2023-12-02 22:52 -
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遗址考古取得新突破
2023-11-29 11:30 考古 -
7名干部集中轮训期间到私企内部食堂违规吃喝,官方通报
2023-11-10 11:40 廉政风暴 -
《无穷之路3》走进新疆西藏,“想对西方观众说,百闻不如一见”
2023-11-05 13:51 文化 -
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揭晓!中国作家获奖
2023-10-21 22:50 -
陈吉宁胡和平龚正出席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活动
2023-10-20 10:16 -
于和伟对话《坚如磐石》观众:别带偏了,黎志田还是坏人
2023-10-05 21:07 中国电影 -
“天时、地利、人和”,《这就是中国》越讲越精彩
2023-09-19 11:30 这就是中国 -
欧美艺人回归中国演出市场!西城男孩上海震撼开唱
2023-09-10 11:47 -
守正创新,东方卫视持续探索融合发展新业态
2023-09-09 18:17 -
博物馆非馆方讲解乱象调查:讲解员讲了一路野史
2023-08-02 07:31
相关推荐 -
商务部:美方主动向中方传递信息,中方正评估 评论 152“白宫在努力控制叙事,但美国消费者很清楚” 评论 114义乌玩具商对特朗普翻白眼:我们不在乎! 评论 94挑起对华贸易战,“特朗普让美国娃准备:为国牺牲” 评论 1221饶毅:请勿错怪王辰教授评论 386 赞 372塘泊虎:你可能想象不到:中美手术差距有多大?评论 167 赞 303董小姐29页论文拿下协和医学博士?细看了她的论文,气死评论 114 赞 964差点撞上减速带,被吓够呛,柯洁吐槽智驾…评论 63 赞 25朝鲜5000吨驱逐舰下水3天后火力全开!不是这14.5毫米机枪是什么操作?评论 63 赞 116从“猪饲料”到“夜宵之王”,如今价格又腰斩:谁杀死了小龙虾的巨头梦?评论 58 赞 27美国上将警告:这个港口一旦崛起,中国就能掐住西太 “咽喉”!评论 49 赞 78漩涡中的“4+4”和学制复杂的医学教育评论 46 赞 49乌克兰和美国矿产协议签了,国际关系越来越赤裸裸评论 38 赞 1810北京人不深游河北,白瞎了活在燕京评论 35 赞 8最新闻 Hot
-
商务部:美方主动向中方传递信息,中方正评估
-
“美国现在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不见棺材不落泪”
-
“群聊泄密门”始作俑者被解雇,原来他早就被…
-
麦当劳“叫苦”:美国人不敢花钱了
-
“英伟达焦虑:若DeepSeek用中企芯片…”
-
瑞安航空:若涨价,退了波音考虑C919
-
“白宫在努力控制叙事,但美国消费者很清楚”
-
美财长:该降息了
-
“我们会考虑恢复斯大林格勒的名称,但最终要由市民决定”
-
“经济上没好消息,但他是靠这个当选的,问题就来了”
-
义乌玩具商对特朗普翻白眼:我们不在乎!
-
挑起对华贸易战,“特朗普让美国娃准备:为国牺牲”
-
内阁“鼓掌欢送”,特朗普:委屈你了
-
无罪判决被撤销,李在明参选韩总统之路再添波折
-
为什么丧亲也成了婚恋中的“劣势”?
-
日本急着跟特朗普签协议:中国都说你不可靠啦
-
吴觉农在福均盗取中国茶叶种植技术和茶叶加工技术一个世纪之后才开始研究印度茶叶,就难免相信了印度人编造的鬼话,说什么茶叶起源于印度。要知道,你尽管可以发现野生茶树,但野生茶树叶是不能直接饮用的。中国对的野生茶树经过了两千的改良培育,才有了19世纪的茶树的品种和规模。而且即使是经过改良的茶树叶也不是那么好喝的,关键在于对茶叶的加工,才能激发茶叶的香味来。所以即使在印度发现了野生茶树,从野生茶树到可以在世界市场上出售的茶叶,这中间的差距可太大了。
19世纪英国以及欧洲各国兴起喝茶之风,但是中国茶叶是需要欧洲人用白银来交换的。欧洲人的白银从哪里来?是从美洲殖民地掠夺来的。可是掠夺来的白银却被用来买了中国的茶叶,被欧洲人消费掉了,不能成为欧洲的财富,不能对生产进行投资,这是才是东印度公司和欧洲国家商人最苦恼的事。东印度公司一直在寻求在别的地方找到茶叶,特别是在殖民地印度,以取代中国的茶叶,避免白银流向中国。据说东印度公司的确在印度找到了类似茶树的植物,可是那种植物的叶子苦涩难喝,根本不能入口,大概这就是印度人所说的野生茶树了。这种树叶做成的茶在国际市场上根本卖不出去,运回英国也没人喝,只有少数下层工人买不起真正的茶叶,以此为替代品。这就是东印度公司急切地想从中国盗取茶叶的原因,于是派遣福均前往中国。福均本人是位植物学家,当然对茶树有所了解,成为东印度公司从中国盗取茶叶的最佳人选。
正是有了中国的长期改良过的茶树苗,还有福均偷盗的茶叶制作加工技术,以及后来从中国雇佣到的茶叶工人,印度的茶叶种植园才能出产可以入口的茶叶。所以茶叶绝对不可能是从印度起源的,更不是其土产的,它只能是殖民主义者盗窃物种,剽窃技术的产物。
(1)关于茶。茶:Camellia sinensis (L.) O. Ktze.,属于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山茶科山茶属,灌木或小乔木,Camellia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山茶属”,“sinencis”是用于限制“Camellia”的,直译译成中文可以说是“sinencis的Camellia”,说一下“sinensis”是拉丁文中“中国的”之意,所以“sinencis的Camellia”其实就是说“洋人”一致认为茶树的拉丁名就是“sinencis的Camellia” = “中国的山茶”。
讨论茶树的原产地,山茶科在双子叶植物纲中并不是一个很大的科,共有23属,380余种,而中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而茶所在的山茶属(Camellia),已发现的山茶属植物有100多种,云贵高原就有60多种,其中以茶树种占最重要的地位。
某种物种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该物种起源的中心地。中国西南三省,是中国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当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
(2)关于茶叶,中国与东亚之外大规模种植茶树、生产茶叶的地方是南亚的英国殖民地——阿萨姆、锡兰……最初获得时所采用的方式也是比较“干脆”的“山寨”方式,茶种来自中国福建,茶叶类型为类似红茶。
而中国的茶,按照陈宗懋主编《中国茶经》的分类法,分为:绿茶、黄茶、白茶、乌龙茶、红茶、黑茶。这一顺序可以依次看出制备茶叶时是否进行发酵、略微发酵、半发酵、全发酵或深度发酵等。
(3)关于中国茶与南亚茶,中国茶虽然如上所述是茶叶的原产地,品种繁多,不过在国际上似乎没有南亚的茶有名气——什么阿萨姆红茶、大吉岭红茶、锡兰红茶、肯尼亚红茶……
经过比较,本人可以有根据地说,就本人喝过的几种南亚的茶来说,南亚的茶与国内茶相比,没法子比——很不好喝。
为何这样说?南亚的茶都是工业化生产的,所以每家自己的品质都比较均一——一样的说不出“好坏”的口感,不过,这些茶有个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没有去除苦涩味。
这也就是为何南亚茶必须使用糖、奶调味的缘故吧,没有糖、奶,单独的茶,喝起来恐怕会印象比较深刻——与此相比,国产茶,只要能喝,都是可以单独喝的,一般也没有人单独“侍候”您糖和/或奶。这个原因一方面是国人没有喝茶放糖、奶的习惯,另一方面就是国内的茶并无需要糖、奶调味的必要。苦涩味在制茶过程中已经通过制茶工艺消除掉,自然就基本没了。
之前说了印度茶和斯里兰卡茶等南亚茶,总结一下,有名的诸如阿萨姆红茶、大吉岭红茶、锡兰红茶,在此是否加“红”字并不重要,因为除了东亚的中国、日本等国外,大家都喝红茶,也就是全发酵茶,也只会做红茶。
世界上大行于世的红茶除了南亚红茶之外,还有非洲红茶,主要产于肯尼亚、马拉维、坦桑尼亚,从地图上上看,这几个国家都是东非国家,其茶树来源最初来自于印度,再向前溯源当然就应该是中国胡建了。
回过来说东亚的茶,如上所述,世界上除了东亚的中国、日本等国外,大家都喝红茶。其实茶叶“变”成什么茶,此事与茶叶本身有关系,但关系不大。
之所以说有关,是因为制茶时不是随便从茶树上揪下来一片树叶就能变成茶叶的,需要根据所要制备的茶叶考虑树叶的生长时间长短、采茶时采取的茶树枝叶大小、采茶后是否进行发酵、发酵后工艺的选择……这一系列工艺的整合,才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缤纷多彩的中国茶叶。需要记住,中国茶叶,可以用于品奶茶,更可以直接品鉴。当然,如果是喝奶茶,用中国红茶拼配,味道恐怕会更好。
需要说明的是,制茶之中是否发酵决定了制出的茶是绿茶还是其它种类的茶。中国制茶工艺从宋之后逐步变为制备整茶,至于唐茶,如我此前所说,是带着令人“印象深刻”味道,由碎茶,或者是茶叶粉末制成的。
在天朝有令人“印象深刻”味道的茶,可以去湖南找。至于碎末子茶,中国大规模的产地是不产此物的,此物有个来自“东洋”的名字,叫“抹茶”——听起来好像挺高大上,其实就是我们东临那国家的人,恭酱精神发展到极致,茶叶的深入研发没有,只会做出未发酵的绿茶末末而已——当然,需要说,人家的工艺还是不错的,能够让绿茶的绿色保持不变色时间比较长,值得表扬。这样说是因为相比之下,我们很多很有名气的叶绿茶,变色比这抹茶还快。
总结一下,茶这东西,中国产、日本产、印度产、斯里兰卡产、肯尼亚产、马拉维产、坦桑尼亚产、中国山东产,幸好有个东九区的国家不产,所以我们可以在此心平气和地讨论茶树的原产地,否则搞不齐会被大XX国抢注了去。谢谢Ta们!
吴觉农在福均盗取中国茶叶种植技术和茶叶加工技术一个世纪之后才开始研究印度茶叶,就难免相信了印度人编造的鬼话,说什么茶叶起源于印度。要知道,你尽管可以发现野生茶树,但野生茶树叶是不能直接饮用的。中国对的野生茶树经过了两千的改良培育,才有了19世纪的茶树的品种和规模。而且即使是经过改良的茶树叶也不是那么好喝的,关键在于对茶叶的加工,才能激发茶叶的香味来。所以即使在印度发现了野生茶树,从野生茶树到可以在世界市场上出售的茶叶,这中间的差距可太大了。
19世纪英国以及欧洲各国兴起喝茶之风,但是中国茶叶是需要欧洲人用白银来交换的。欧洲人的白银从哪里来?是从美洲殖民地掠夺来的。可是掠夺来的白银却被用来买了中国的茶叶,被欧洲人消费掉了,不能成为欧洲的财富,不能对生产进行投资,这是才是东印度公司和欧洲国家商人最苦恼的事。东印度公司一直在寻求在别的地方找到茶叶,特别是在殖民地印度,以取代中国的茶叶,避免白银流向中国。据说东印度公司的确在印度找到了类似茶树的植物,可是那种植物的叶子苦涩难喝,根本不能入口,大概这就是印度人所说的野生茶树了。这种树叶做成的茶在国际市场上根本卖不出去,运回英国也没人喝,只有少数下层工人买不起真正的茶叶,以此为替代品。这就是东印度公司急切地想从中国盗取茶叶的原因,于是派遣福均前往中国。福均本人是位植物学家,当然对茶树有所了解,成为东印度公司从中国盗取茶叶的最佳人选。
正是有了中国的长期改良过的茶树苗,还有福均偷盗的茶叶制作加工技术,以及后来从中国雇佣到的茶叶工人,印度的茶叶种植园才能出产可以入口的茶叶。所以茶叶绝对不可能是从印度起源的,更不是其土产的,它只能是殖民主义者盗窃物种,剽窃技术的产物。
吴觉农在福均盗取中国茶叶种植技术和茶叶加工技术一个世纪之后才开始研究印度茶叶,就难免相信了印度人编造的鬼话,说什么茶叶起源于印度。要知道,你尽管可以发现野生茶树,但野生茶树叶是不能直接饮用的。中国对的野生茶树经过了两千的改良培育,才有了19世纪的茶树的品种和规模。而且即使是经过改良的茶树叶也不是那么好喝的,关键在于对茶叶的加工,才能激发茶叶的香味来。所以即使在印度发现了野生茶树,从野生茶树到可以在世界市场上出售的茶叶,这中间的差距可太大了。
19世纪英国以及欧洲各国兴起喝茶之风,但是中国茶叶是需要欧洲人用白银来交换的。欧洲人的白银从哪里来?是从美洲殖民地掠夺来的。可是掠夺来的白银却被用来买了中国的茶叶,被欧洲人消费掉了,不能成为欧洲的财富,不能对生产进行投资,这是才是东印度公司和欧洲国家商人最苦恼的事。东印度公司一直在寻求在别的地方找到茶叶,特别是在殖民地印度,以取代中国的茶叶,避免白银流向中国。据说东印度公司的确在印度找到了类似茶树的植物,可是那种植物的叶子苦涩难喝,根本不能入口,大概这就是印度人所说的野生茶树了。这种树叶做成的茶在国际市场上根本卖不出去,运回英国也没人喝,只有少数下层工人买不起真正的茶叶,以此为替代品。这就是东印度公司急切地想从中国盗取茶叶的原因,于是派遣福均前往中国。福均本人是位植物学家,当然对茶树有所了解,成为东印度公司从中国盗取茶叶的最佳人选。
正是有了中国的长期改良过的茶树苗,还有福均偷盗的茶叶制作加工技术,以及后来从中国雇佣到的茶叶工人,印度的茶叶种植园才能出产可以入口的茶叶。所以茶叶绝对不可能是从印度起源的,更不是其土产的,它只能是殖民主义者盗窃物种,剽窃技术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