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由《中国银行保险报》、江西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赣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4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江西赣州召开。
会上,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左守亭表示,总结河南“卢氏模式”和“兰考模式”的实践经验,建议普惠金融一方面要加强农村信用信息的整合,另一方面要加大农村抵质押物创新应用。
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左守亭
左守亭表示,在普惠金融方面,截至2023年11月末,河南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超过1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12%,涉农贷款达2.8万亿元。
据他介绍,卢氏县和兰考县曾经是河南省的两个国家级贫困县。在脱贫攻坚期间,河南省创新推出了“卢氏模式”,探索建立了金融服务、信用评价、风险防控、产业支撑四大体系,有效破解了扶贫小额信贷政策落地的五大障碍,自2017年7月份在全省进行复制推广,扶贫小额信贷累计投放由2016年底的42.9亿元增加到2020年底的615亿元,惠及146万户贫困群众。
“兰考模式”则是在2016年12月,兰考县获批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并逐步探索了以数字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为中心,建立普惠授信体系、信用信息体系、金融服务体系、风险防控体系。截至试点结束,兰考县的农户、中小企业的信用档案建档率100%,完成基础普惠授信15万户,发放普惠授信贷款4万多笔,达20亿元,不良率仅0.02%。
总结“卢氏模式”和“兰考模式”,左守亭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五方面进一步落实普惠金融:第一,全面加强整村授信,确保行政村全覆盖。第二,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强化地方配套支持。第三,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推进党建+金融深度融合。第四,强化金融产品创新,提高申贷便捷度。第五,切实强化正向激励,有效提升农村信用水平。
对于开展普惠金融,左守亭提出了两方面建议。一是建议加强农村信用信息的整合。“信用信息是开展金融服务的基础,而农村地区信用信息长期存在采集成本高、获取难的问题。建议国家层面加强农村信息数据归集运用的顶层设计,加强农村信用信息的共享,便于金融机构给予支持。”左守亭说。
二是建议加大农村抵质押物创新应用。他表示,品种权、育种制种设施设备等诸多创新抵质押贷款业务落地非常有限,希望国家层面进一步细化相关工作指引,完善农村产权确权颁证、抵押登记。
记者 杨雨萌
编辑 韩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