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入2.5万亿 人力资源服务业跑出发展“加速度”

2023-11-27 07:22 来源:经济参考报

  人力资源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门类。随着机构数量、收入逐年提高,这个行业正在跑出发展“加速度”。

  记者近日从第二届全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2年,我国共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6.3万家、实现营业收入2.5万亿元,较2019年分别增长59.1%、27.6%,较10年前分别增长2.2倍、4.4倍。

  10年间行业规模持续扩大

  “人力资源服务业已经从传统的人事代理、职业介绍,快速拓展到招聘、培训、猎头、外包、管理咨询等领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流动管理司司长张文淼在发布会上说。

  “过去几年,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经受住多重考验,收入连续保持增长,充分展现出强劲动力和发展韧性。”张文淼介绍,为更好引领行业发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广东省人民政府于11月22日至23日在深圳举办第二届全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大会。

  “从招聘到人力资源开发,我们紧跟市场新变化,持续推出就业创新服务和数智化产品。”前来参会的智联招聘执行副总裁李强说,“目前我们平台聚集超3.21亿职场用户和超1176万家企业,近年来公司业绩一直稳步增长。”

  产业资本、互联网资本也纷纷进入这一领域。

  不仅国内市场需求持续提升,海外市场也正在成为行业的新增长点。

  “今年海外招才引才的势头很好,增速很快。”李强告诉记者,“过去只有大企业跟随政府组团‘出海’,现在企业都自发‘走出去’。一些二三线城市知名度没那么高的企业、许多‘隐形冠军’企业等都在国际市场揽才。”

  为加快培育人力资源服务领域国际竞争新优势,2022年两部门认定首批12家国家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进一步助力企业海外发展和跨国人才流动。

  年服务人次超3亿

  人力资源服务业一头连着亿万劳动者,一头连着广大用人单位,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截至2022年末,全国约有5万个固定招聘场所和2.1万个人力资源服务网站。2022年,全行业共举办各类招聘会27万场,服务了3.1亿人次劳动者,为促进劳动者各得其所、各显其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网络招聘快速发展,直播带岗、简历筛选、智能匹配、远程面试等新业态方兴未艾。2022年,全国网络发布求职、招聘信息9亿多条,成为就业对接的主要方式。

  促进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提升方面,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也在积极发力。

  “作为以人力资源服务为核心主业的中央企业,我们下属的中智智领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职业教育领域中的产教融合和职前培训,建设了一批产业学院、专业实训室、实践中心等。特别是与近百所高校开展合作,为毕业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职前培训,取得良好效果。”中智集团企业管理部部长王晓辉介绍。

  2022年,全行业开展测评考试服务6701万人次,培训3512万人次,有效帮助劳动者提升知识技能和人力资本水平,推动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前景广阔

  “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时行业仍存在整体实力大而不强、协同发展水平不高、市场秩序有待规范等问题,还不能很好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张文淼说。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聚焦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人力资源等服务创新发展”。

  “我们将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稳定劳动参与率,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要求,以促进就业为根本,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服务水平;以提高人力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为导向,推动行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张文淼表示。

  近9亿劳动力,1.8亿多户经营主体……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丰富的人力资源禀赋,为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张文淼介绍,下一步将持续推动行业做大做强,在加大市场化就业服务有效供给的同时,加快提升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持续深化人力资源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针对求职者反映的痛点问题,进一步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持续加强人力资源市场治理。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刘朋)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年入2.5万亿 人力资源服务业跑出发展“加速度”

2023年11月27日 07:22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 姜琳 黄浩苑

  人力资源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门类。随着机构数量、收入逐年提高,这个行业正在跑出发展“加速度”。

  记者近日从第二届全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2年,我国共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6.3万家、实现营业收入2.5万亿元,较2019年分别增长59.1%、27.6%,较10年前分别增长2.2倍、4.4倍。

  10年间行业规模持续扩大

  “人力资源服务业已经从传统的人事代理、职业介绍,快速拓展到招聘、培训、猎头、外包、管理咨询等领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流动管理司司长张文淼在发布会上说。

  “过去几年,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经受住多重考验,收入连续保持增长,充分展现出强劲动力和发展韧性。”张文淼介绍,为更好引领行业发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广东省人民政府于11月22日至23日在深圳举办第二届全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大会。

  “从招聘到人力资源开发,我们紧跟市场新变化,持续推出就业创新服务和数智化产品。”前来参会的智联招聘执行副总裁李强说,“目前我们平台聚集超3.21亿职场用户和超1176万家企业,近年来公司业绩一直稳步增长。”

  产业资本、互联网资本也纷纷进入这一领域。

  不仅国内市场需求持续提升,海外市场也正在成为行业的新增长点。

  “今年海外招才引才的势头很好,增速很快。”李强告诉记者,“过去只有大企业跟随政府组团‘出海’,现在企业都自发‘走出去’。一些二三线城市知名度没那么高的企业、许多‘隐形冠军’企业等都在国际市场揽才。”

  为加快培育人力资源服务领域国际竞争新优势,2022年两部门认定首批12家国家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进一步助力企业海外发展和跨国人才流动。

  年服务人次超3亿

  人力资源服务业一头连着亿万劳动者,一头连着广大用人单位,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截至2022年末,全国约有5万个固定招聘场所和2.1万个人力资源服务网站。2022年,全行业共举办各类招聘会27万场,服务了3.1亿人次劳动者,为促进劳动者各得其所、各显其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网络招聘快速发展,直播带岗、简历筛选、智能匹配、远程面试等新业态方兴未艾。2022年,全国网络发布求职、招聘信息9亿多条,成为就业对接的主要方式。

  促进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提升方面,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也在积极发力。

  “作为以人力资源服务为核心主业的中央企业,我们下属的中智智领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职业教育领域中的产教融合和职前培训,建设了一批产业学院、专业实训室、实践中心等。特别是与近百所高校开展合作,为毕业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职前培训,取得良好效果。”中智集团企业管理部部长王晓辉介绍。

  2022年,全行业开展测评考试服务6701万人次,培训3512万人次,有效帮助劳动者提升知识技能和人力资本水平,推动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前景广阔

  “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时行业仍存在整体实力大而不强、协同发展水平不高、市场秩序有待规范等问题,还不能很好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张文淼说。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聚焦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人力资源等服务创新发展”。

  “我们将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稳定劳动参与率,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要求,以促进就业为根本,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服务水平;以提高人力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为导向,推动行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张文淼表示。

  近9亿劳动力,1.8亿多户经营主体……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丰富的人力资源禀赋,为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张文淼介绍,下一步将持续推动行业做大做强,在加大市场化就业服务有效供给的同时,加快提升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持续深化人力资源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针对求职者反映的痛点问题,进一步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持续加强人力资源市场治理。

(责任编辑:刘朋)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