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业务“挤水分” 多家银行加强信用卡溢缴款管理
银行持续对信用卡业务加强管理。日前,中国银行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信用卡溢缴款管理的提示》(以下简称《提示》)。整体来看,今年以来已有数十家银行发布了加强信用卡溢缴款(信用卡还款时多还的资金或者存放在信用卡账户中的自有资金)管理的相关提示通知。并有银行明确提出要加强信用卡还款交易监控,对资金来源存疑的信用卡还款或存入溢缴款相关异常的交易行为进行限制。
受访者普遍认为,加强信用卡溢缴款管理是信用卡业务规范的重要一环。对可疑信用卡、可疑交易依法采取管控措施,可有效防范套现、欺诈风险。
加强信用卡溢缴款管理
根据《提示》内容,为防范信用卡被用于电信诈骗涉案资金流转等非法交易,同时引导用户合理安排和使用信用卡账户资源,将进一步加强信用卡溢缴款管理。
中国银行提示,将对本行信用卡与非本人账户间的存入、转出溢缴款设定限额,该限额将结合监管要求及风险情况进行不定期调整。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年内已有包括民生银行、北京银行、四川天府银行、青岛银行等在内的超10家银行发布了关于加强对信用卡溢缴款的相关管理公告。部分银行称,将对异常使用信用卡的客户账户采取调低授信额度、止付、冻结、中止信用卡业务、限制非柜面业务等一项或多项风险管理措施。
比如,北京银行《关于加强信用卡溢缴款管理的公告》中明确,严禁将信用卡出租、出借、出售。该行将对发生溢缴款相关异常交易和异常还款行为的信用卡账户采取包括但不限于额度调减、限制交易、止付、提前终止分期计划等措施,并将根据风险情况对上述措施进行动态调整。
贵阳银行表示,将持续加强信用溢缴款、他人代还款及异常用卡行为管理,对涉嫌异常行为的卡人账户,采取警示提醒、调降授信额度、卡片止付等管控措施。同时,该行将结合风险情况对上述管控措施进行动态调整。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咨询顾问苏筱芮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加强对信用卡溢缴款的管理对银行自身业务的高质量发展也有益处。比如近年来处于黑灰地带的信用卡代还,在溢缴款管理强化的背景之下,其生存空间亦大幅减少。”
持续优化账户管理
从行业来看,2022年7月份,监管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在新规落地逾一年时间里,银行对信用卡资金用途管控和“沉睡账户”清理两手抓。一方面加强资金流向管控、清理长期睡眠信用卡;另一方面加强信用卡溢缴款管理,监测异常用卡行为。
另外,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组织开展银行“沉睡账户”提醒提示专项工作。该项工作自2023年10月份起,持续1年,由各银行机构对“沉睡账户”持有人进行提醒和通知。
有银行机构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目前仍有部分持卡人在不清楚风险的情况下,将闲置信用卡出租、出借,此类行为有可能为洗钱提供帮助。银行持续清理“沉睡账户”及加强信用卡溢缴款管理是规范信用卡业务及保护持卡用户的表现。
另外,记者实地走访多家银行网点了解到,有银行开卡一线人员会提示出租、出售信用卡及银行卡的风险,从源头加强持卡人合法合规意识。
在博通咨询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看来,银行加强信用卡溢缴款管理及加速对“沉睡账户”清理理均有利于推进银行业信用卡数据“挤水分”,这是银行持续优化账户管理的双赢举措,一方面可以提升银行账户资源运转效率,便于银行精细化管理;另一方面,保护用户资金安全,预防用户电信欺诈风险。有利于推动银行信用卡行业前端获客的侧重点由“量”转向“质”。
苏筱芮分析认为,“近年来,多家银行对信用卡溢缴款加强管理动作,实际上是强化信用卡账户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本质上与此前银行清理睡眠账户的措施类似,均是为防范银行卡的潜在风险。可以看出,强化银行账户管理并不是一个短期动作,而是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未来银行将会继续强化内控管理,把控风险底线。”
本报记者 李 冰
(责任编辑:蒋柠潞)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