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家医药生物公司前三季度业绩预喜 化学制药、中药板块表现突出
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10月17日收盘,医药生物行业已有26家上市公司披露2023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其中,22家公司预喜,2家公司续亏,另有2家公司“不确定”。
对于多家医药生物上市公司业绩预喜,传播星球APP联合创始人由曦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以及居民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提高,医药产品和服务需求持续增强;另一方面,随着上市公司研发投入不断增加,创新药品、医疗器械等得以在市场流通,从而带动业务范围不断扩大。
从上限看,共有17家上市公司预计净利润迈入亿元大关。按细分板块来看,有7家属于化学制药类公司,4家为中药类公司,数量位居前列。
化学制药类方面,恩华药业预计净利润达9.64亿元,同比增长30%,暂居已披露三季报业绩预告医药生物类公司榜首。此外,艾力斯、亨迪药业两家公司成长能力较为突出,预计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为636.61%、103.69%。
中药类方面,东阿阿胶预计净利润达8.2亿元,同比增长60%,暂居已披露三季报业绩预告医药生物类公司次席。此外,康恩贝预计净利润为6.88亿元,同比增长200%。
记者梳理发现,化学制药、中药类公司盈利较为突出的原因,主要得益于公司核心产品受到市场广泛认可,以及成本费用率下降。
“公司核心产品甲磺酸伏美替尼片一线治疗适应症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后,销售持续放量,营业收入整体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艾力斯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时由于公司销售规模的不断扩大,规模化效应逐渐显现,各项成本费用率受益于规模化效应而逐步降低,净利润大幅增长。
Co-Found智库生物医药行业研究负责人束为阁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科技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产品进而受到市场认可,已成为化学制药、中药两类公司业绩高增的重要推动力。尤其是中药类公司,有利于打造品牌优势,享受人口老龄化和居民健康意识增强的红利。
束为阁认为,相较于医疗器械等产品而言,化学制药、中药类公司的产品研发周期较长,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以及物力投入,只有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才能为公司业务带来增量,这对公司前期进行市场充分调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否则将推迟业绩兑现。
本报记者 徐一鸣
(责任编辑:蒋柠潞)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