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孟梅 雷强
6月28日,在“2023夏季达沃斯TCL之夜”平行论坛上,李东生发表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下的企业发展路径》的主旨演讲。他表示,“企业在新发展格局下加强全球生产布局,以新型的全球化模式真正贯彻和体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能持续应对全球经济格局变化和新贸易保护主义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
他认为,以企业为主体深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一全新目标的指引下,企业发展具有了新使命、新逻辑以及新路径。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科技制造业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科研创新的主阵地、稳定就业的关键环节、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大力发展科技制造业,持续推进产业升级是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在李东生看来,自加入 WTO 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发展出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体系,但必须看到,在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与装备、工业基础软件和产业技术基础等领域,我们还存在明显短板,在被一些西方国家卡脖子。这就要求中国制造业要加快转型升级,在更多的产业领域突破“中等技术陷阱”,构建先进制造能力,进入产业链中高端,保障供应链自主可控。
“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举措在于科技创新和加大研发投入。随着大国博弈不断升级,中国通过贸易和技术转让等渠道获得高技术生产资料的难度加大。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都必须要持续加大自主研发投入,突破技术瓶颈,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李东生表示。
全球化助力双循环构建
国际贸易对于全球繁荣至关重要。李东生进一步分析三个因素,一是通过扩大国际分工,提高了生产效率;二是实现了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三是当负面冲击来袭时,为企业和家庭提供了宝贵的外部选择,从而加强了经济安全。“企业全球化推动了生产要素的全球高效配置,生产出物美价廉的商品,为全球消费者带来福利,并作为过去数十年间最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备受推崇。”
他表示,过去5年国际经贸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在新发展格局下,企业加强全球生产布局,以新型的全球化模式真正贯彻和体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能持续应对全球经济格局变化和新贸易保护主义挑战。
“在过往 24 年的全球化发展历程中,TCL 一直在探索、识别、确认全球化发展模式的最佳实践。”他举例说到,TCL 的全球生产布局从输出产品到输出工业能力,同时带动核心器件和材料出口。在地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的经营模式不仅能规避关税等贸易壁垒的影响,还能带动国内核心部件、材料、装备出口,两者形成了相互促进关系。“由于规避了关税等贸易壁垒,海外生产具备成本优势,使得海外营收蛋糕不断做大,蛋糕大了又拉动了出口增长,形成放大效应。我们的实践显示,TCL 每在国外销售 100 美元,就能拉动国内60 美元的出口。”
以绿色发展引领企业转型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在李东生看来,面对严峻的全球气候危机形势,我们必须认识到制造业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占据了总排放量的三分之一。“特别是在钢铁、水泥和塑料等重要材料的生产过程中,我们面临着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尤其是二氧化碳。从减排开始着手应对气候危机是当前全球通行的做法。”
减排,意味着需要企业投入资金和成本上升,TCL 已将绿色发展战略纳入长期经营因素进行考量,落实到实践层面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打造绿色工厂;二是研发绿色产品;三是布局绿色产业;四是构建绿色产业链。
李东生表示,当今世界,人们渴望新的解决方案与经济动能。保持贸易的开放,探索合作共赢的全球化新模式,探寻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将是至关重要的。“我相信,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活力和潜能的释放,以及中国企业家秉持韧性、长期主义的理念,保持创新精神,推动全球贸易繁荣,必将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持续的动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