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银集团以30亿瑞郎收购瑞士信贷,瑞士政府提供90亿作保
最后更新: 2023-03-20 10:39:55(观察者网讯)为阻止银行业的危机蔓延,在瑞士政府的斡旋和推动下,该国两家最大银行敲定了收购交易的方案。据路透社3月19日消息,瑞银集团当天同意以30亿瑞士法郎(约合223亿人民币)的价格收购瑞士信贷银行,这项“历史性的交易”预计将在2023年底完成。同时,瑞士政府还承诺提供高达90亿瑞郎的损失担保,但前提是瑞银集团需自行承担前50亿瑞郎的损失。
路透社报道截图
在当地时间19日晚间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瑞士联邦主席阿兰·贝尔赛(Alan Berset)表示,最近的流动性外流和市场波动表明,恢复市场信心已不再可能,有必要采取迅速、稳定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案就是瑞银收购瑞士信贷。”
瑞士财政部长卡琳·凯勒-萨特(Karin Keller-Sutter)则强调,这不是救助,而是一个商业解决方案,“(瑞信)破产会对瑞士金融市场造成巨大的附带损害,并有着在国际上蔓延的风险。美国和英国非常感谢这个方案……他们非常担心瑞信破产。”
瑞银宣布收购后,瑞士财政部长卡琳·凯勒萨特、瑞士联邦委员会主席阿兰·贝尔塞和瑞士国家银行主席托马斯·乔丹(从左至右)出席发布会(图自路透社)
瑞士央行在一份声明中说,收购协议是一种解决方案,有助于在当前的特殊情况下确保金融稳定和保护瑞士经济。
根据交易条款,瑞信股东每持有22.48股瑞信股份将换得1股瑞银集团股份,相当于每股0.76瑞郎,总对价达到30亿瑞郎。这要高于19日早些时候每股0.25瑞郎的报价,但仍远低于瑞信在上周五每股1.86瑞郎的收盘价。
作为协议的一部分,瑞士央行同意向瑞银集团提供1000亿瑞郎的流动性援助,由瑞士联邦政府违约担保支持。瑞士政府还承诺提供高达90亿瑞郎的损失担保,但前提是瑞银集团需自行承担前50亿瑞郎的损失。
位于苏黎世的瑞士信贷银行总部 图自视觉中国
英国《金融时报》指出,这笔交易将巩固瑞银集团作为全球最大财富管理机构的地位,合并后的实体会在全球拥有5万亿美元(约合34.4万亿人民币)的投资资产,其业务遍及美国、欧洲、中东和亚洲。
在敲定收购方案之后,瑞银集团董事长科尔姆·凯莱赫(Colm Kelleher)表示,瑞信的瑞士分部是“值得保留的优良资产”,现在谈论裁员的问题为时过早。但他有意缩减瑞信的投资银行业务,使其在集团风险加权资产中的占比不超过25%,从而与瑞银“保守的风险文化”保持一致。
瑞信成立于1856年,是瑞士第二大银行,在全球资本市场具有重要影响力。今年2月,瑞信宣布2022年净亏损73亿瑞士法郎,连续第二年净亏损。3月14日,瑞信在最新发布的财务报告中自曝发现“重大缺陷”,呼吁瑞士央行提供金融支持。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指出,在美国硅谷银行倒闭、利率飙升损害部分金融资产价值等问题的共同影响下,对瑞信的信心几近崩溃。过去一周里,瑞信股价下跌25%,储户一度每天提走超过100亿美元的存款,瑞士央行提供的540亿美元紧急援助也未能遏制暴跌的势头。
在这样的局面下,瑞士政府推动的收购方案得到了多国央行的支持。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和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发表声明称,美方欢迎瑞士当局支持金融稳定,美联储已经与加拿大、英国、日本、欧盟和瑞士的中央银行采取协调行动,以增强市场流动性。
欧洲央行称,瑞士的解决方案有助于“恢复金融市场平静”,如有必要将通过贷款的方式支持欧元区银行。英国央行在声明中说:“在今天公告的准备过程中,我们一直与国际同行密切合作,将会继续支持其实施。”
外国投资者则以更加谨慎的态度看待这一举措。美国资产管理公司Allspring Global Investments的高级投资策略师布莱恩·雅各布森(Brian Jacobsen)直言:“如果市场没有发现其他挥之不去的问题,那么我会认为这是积极的表现。”
路透社指出,美国银行业面临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在硅谷银行和签名银行倒闭的冲击之下,美国第一共和银行的信用评级已被标普全球下调至“垃圾级”,注入存款可能无法解决其流动性问题。美国几家大型银行已经向第一共和银行注入300多亿美元。
美国政府也还没有确定对硅谷银行的处理方式。知情人士透露,最近一次的拍卖没有吸引到任何买家,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正在为硅谷银行制定拆分出售方案,寻求至少以两部分出售这家破产的银行。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瑞信- 责任编辑: 陈思佳
热门评论 26条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232条
最热 最早 最新- zzmemzzz狗大户:瞎了我的狗眼,早把钱投兔子那不香吗?再不急交了党费也比被收割强啊皇爷们有欧佩克在手,可能会反击。
- 全部楼层火云邪神估计早跑了除了沙特,还有卡塔尔也是第二大股东,这次中东皇爷被精准收割了。瑞信是自己主动爆料,这样的下跌是相互踩踏,股东是跑不掉的,只有对冲基金做空才大赚。今天看新闻才知道这次收购是没有经过瑞信股东会同意的。我们担忧的是中东皇爷主导的石油欧佩克可能会减产来大幅提升油价,你做初一我做十五,能源市场会再起波澜。
- 割股充饥
- 我记得有个中国的UP刚刚带着二毛国女朋友跑瑞士去,他女朋友现在是难民身份。生了一个中乌混血,一堆网友建议拿瑞士国籍。。。这UP只是笑笑不说话。
是知道瑞士国籍不易拿,还是早就看穿了一切? - 跑跑小霸王其实欧美银行现在和硅谷银行的问题基本类似。
欧美银行的经营手段差不多:就是吸储,然后放贷,放不出去的钱,就买了国债(包括美国国债)。现在经济不景气,好多资金都存到银行,不愿意投资,所以银行的钱太多了,也没有地方去,就基本上买了国债。依靠国债的利息来维持最低限度的收支平衡。结果欧美为了平抑通胀,疯狂加息,导致国债利息飙涨,所以以前买的国债,就成了亏本生意,比如去年买的100美元美国国债利息是5%,而现在美元国债利息是10%,那么你去年买的美国国债今年就亏了5%。也就是你亏了5%,如果不发生资金压力,还没什么,一旦发生挤兑风波,银行急需要钱,就麻烦了,你的亏损立马体现到账面上。硅谷银行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倒的。美联储本来,是不准备救硅谷银行的,结果一研究,发现这个大问题了,一旦大家都去挤兑,那么就会出现大面积问题了,大家都去卖国债,凑集资金,卖给谁?没人接盘,会导致新国债的利息更加高,就国债的价格更低,那么就崩盘了。
所以这次美国的问题很大的,不是一些公知鼓吹的毛毛雨的。公知的话也值得一驳?这年头居然还有人会被公知忽悠?我是不信! - 跑跑小霸王其实欧美银行现在和硅谷银行的问题基本类似。
欧美银行的经营手段差不多:就是吸储,然后放贷,放不出去的钱,就买了国债(包括美国国债)。现在经济不景气,好多资金都存到银行,不愿意投资,所以银行的钱太多了,也没有地方去,就基本上买了国债。依靠国债的利息来维持最低限度的收支平衡。结果欧美为了平抑通胀,疯狂加息,导致国债利息飙涨,所以以前买的国债,就成了亏本生意,比如去年买的100美元美国国债利息是5%,而现在美元国债利息是10%,那么你去年买的美国国债今年就亏了5%。也就是你亏了5%,如果不发生资金压力,还没什么,一旦发生挤兑风波,银行急需要钱,就麻烦了,你的亏损立马体现到账面上。硅谷银行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倒的。美联储本来,是不准备救硅谷银行的,结果一研究,发现这个大问题了,一旦大家都去挤兑,那么就会出现大面积问题了,大家都去卖国债,凑集资金,卖给谁?没人接盘,会导致新国债的利息更加高,就国债的价格更低,那么就崩盘了。
所以这次美国的问题很大的,不是一些公知鼓吹的毛毛雨的。主要是大航海带来的扩张时代已经进入尾声,随着人口增长和资源的停滞,全球进入集体内卷状态,无论科技成长空间还是资源增长潜力,都已经到了尽头,而银行放贷的真正利润只能从这两样获取,否则金融业就是赌场,而且是击鼓传花的赌局。所以硅谷银行作为一家银行,居然都难以找到能带来正常利润的放贷项目,只好和华尔街金融机构一样买债券,玩起金融游戏来,最终暴雷。
有个不好的预感,全球金融行业可能面临一场数百年一遇的超级浩劫。
未来钱可能不值钱了,只有两样东西值钱,一是资源,二是把资源变成产品的能力(制造业)。我赌中俄美都能过得舒服,中俄资源和能力互补,美国两样都有。
- 全部楼层艾卡艾卡无论如何,瑞士银行业的信誉仍然全球最高。还真别不服。?
- 大家说瑞银集团收购瑞士信贷,坑大股东,坑债券持有人啥的。
……
好,大家还记得不,0708年那一波次贷危机,中国平安投资了一个叫做富通的知名国际金融机构。
欧洲人最后咋处理富通的,别人可能记不住,中国平安的股东应该还记得吧。
……
我估计,现在全中国还记得这件事的人,应该不到1%了吧??
所以啊,你们看,每个傻瓜都在想:“那是别人,轮到我肯定不同”!! - 全部楼层拿了桔子跑哇@半个空中飞人
瑞银收购瑞信,债券被抹掉了,就是直接违约了。一般来说,债的优先级高于股东权益,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公司破产,那么公司卖身换来的钱,优先偿还债务,还完债还有剩余,才轮到股东分享。这下好了,股东权益优先于债券了,这就是瑞士的信誉,还不如咱们那些明明已经违约依然要在境内拼命搞钱去境外支付美元债利息的房地产商。无论如何,瑞士银行业的信誉仍然全球最高。还真别不服。 - 鸡公洲西方国家不是一直在说:政府不能干涉企业的正常运转?那是故意说出来忽悠对方的
- 全部楼层jams007(1)抱歉,这种分析判断,恐怕不是“实事求是”。这应该是一种静态固化的“刻舟求剑”式的分析模式。如果按照这种分析模式,经营银行也太容易了,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干,不需要什么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张Excel表就可以。有100元的存款,配置100元债券,然后就可以坐着等着吃差价了,其他的变量因素都不用考虑了。只要存款不会跑,等债券到期,收益一兑现,完美!但问题是,国内国际的经济形势和市场的实际演变的情况,真的会按照这种自我臆测判断的逻辑,一成不变、毫秒不差地演变发展吗?
(2)“优质资产”的判断标准是什么?您自己的评论都已经说了:“硅谷银行持有的长期债券贬值”了,贬值的债券,还能是“优质资产”吗?债券贬值的外在原因,是美联储加息,那么作为硅谷银行的管理层,为什么对这种市场利率的剧烈变化,引起的债券贬值,无动于衷不作为呢?美联储的加息从0.25%开始,到最近的加息到4.75%,经历了2年以上的时间,这其中,硅谷银行的管理层完全有充分的时间空间,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其银行的资产负债做及时适当地调整,化解风险,至少可以减少部分损失,为什么他们非要等到快倒闭了,才想起来亏本卖出持有的贬值债券,化解流动性枯竭呢?他们早干嘛去了?这些管理层怎么不忘记,在银行倒闭之前,卖出股票为自己个人获利挣大钱呢?这难道不是因为硅谷银行的管理层,自己的失职渎职,才造成硅谷银行的倒闭的根本原因吗?
(3)美联储激进加息,只是外因,不是直接的原因。硅谷银行的管理层的失职渎职不作为,才是硅谷银行倒闭破产的内因,是根本的、直接的、决定性的原因。写这么多,看着挺累的。 - Old Money才是西方世界的主人,永远保留出千的权利。
- 全部楼层八部金刚硅谷银行资产本身是优质的,这没有错,要实事求是,它破产的直接原因是美联储疯狂加息,导致其持有的长期债券贬值,储户信心丧失,挤兑而亡。(1)抱歉,这种分析判断,恐怕不是“实事求是”。这应该是一种静态固化的“刻舟求剑”式的分析模式。如果按照这种分析模式,经营银行也太容易了,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干,不需要什么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张Excel表就可以。有100元的存款,配置100元债券,然后就可以坐着等着吃差价了,其他的变量因素都不用考虑了。只要存款不会跑,等债券到期,收益一兑现,完美!但问题是,国内国际的经济形势和市场的实际演变的情况,真的会按照这种自我臆测判断的逻辑,一成不变、毫秒不差地演变发展吗?
(2)“优质资产”的判断标准是什么?您自己的评论都已经说了:“硅谷银行持有的长期债券贬值”了,贬值的债券,还能是“优质资产”吗?债券贬值的外在原因,是美联储加息,那么作为硅谷银行的管理层,为什么对这种市场利率的剧烈变化,引起的债券贬值,无动于衷不作为呢?美联储的加息从0.25%开始,到最近的加息到4.75%,经历了2年以上的时间,这其中,硅谷银行的管理层完全有充分的时间空间,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其银行的资产负债做及时适当地调整,化解风险,至少可以减少部分损失,为什么他们非要等到快倒闭了,才想起来亏本卖出持有的贬值债券,化解流动性枯竭呢?他们早干嘛去了?这些管理层怎么不忘记,在银行倒闭之前,卖出股票为自己个人获利挣大钱呢?这难道不是因为硅谷银行的管理层,自己的失职渎职,才造成硅谷银行的倒闭的根本原因吗?
(3)美联储激进加息,只是外因,不是直接的原因。硅谷银行的管理层的失职渎职不作为,才是硅谷银行倒闭破产的内因,是根本的、直接的、决定性的原因。 - 观其不语丢了信誉的“瑞信”。@半个空中飞人
瑞银收购瑞信,债券被抹掉了,就是直接违约了。一般来说,债的优先级高于股东权益,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公司破产,那么公司卖身换来的钱,优先偿还债务,还完债还有剩余,才轮到股东分享。这下好了,股东权益优先于债券了,这就是瑞士的信誉,还不如咱们那些明明已经违约依然要在境内拼命搞钱去境外支付美元债利息的房地产商。 - 来来来,哪些言必称希罗法制社会的人对这事怎么看?
- 开始收割大户了!
瑞士其实没有啥子抵抗力!一个小小的中立国,在这次俄乌战争站队,导致大量资本逃离瑞士,因为人家的大户算是看明白了,你都可以吃俄罗斯这样大户的钱?其他的所谓大户不就是跟小羊羔一样一样的吗?
瑞士的麻烦才刚刚开始!!!瑞士信贷成为压垮骆驼的第一个稻草!
区区1000亿美金就能够稳住市场情绪?当市场没有大户吗?你瑞银2.5折收,问题来了,为啥没有其他国际资本接手呢? - guan_15745882971927此新闻有个对美债有参考意义的附加消息是:“根据瑞士金融监管机构瑞士金融市场监督管理局(FINMA)的一份声明:“非常规的政府支持措施将触发瑞信额外一级资本(AT1)债券约160亿瑞郎(约合172亿美元)名义价值被完全减记,从而增强该行的核心资本。”也就是说,价值约160亿瑞郎的瑞信债券将变得“一文不值”。”,以确保私人投资者帮助分担损失。是啊,奇葩。股东权益居然排在债权人权益之前。闻所未闻!西方就是个老西八。
- 此条评论已被折叠,点击查看
-
信用破产,嗝屁完蛋 - 全部楼层卜而立党员?党费首字母是DF,可引申为东风,东风又是我国远程导弹的代号。
-
打包卖不掉,硅谷银行或将分拆出售
2023-03-20 10:17 -
普京在人民日报发文:感谢中国对乌克兰问题采取平衡的态度
2023-03-20 10:14 -
外交部发布《2022年美国民主情况》报告
2023-03-20 10:14 -
英国议会代表团窜台,我驻英使馆回应
2023-03-20 07:56 中国外交 -
全球高危病原体实验室十年翻倍,引发风险担忧
2023-03-20 07:51 -
我使馆提醒:中国公民立刻撤离!
2023-03-20 07:48 -
伊拉克总理会见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
2023-03-20 07:08 伊拉克局势 -
五方会议闭幕,巴以双方承诺结束单边措施
2023-03-20 06:46 巴以恩仇录 -
习近平在俄罗斯媒体发表署名文章
2023-03-20 06:44 中俄关系 -
“沙特国王邀请伊朗总统访沙”
2023-03-19 23:04 -
“不知道CIA是怎么想的,这是一个非常愚蠢的故事”
2023-03-19 21:16 欧洲乱局 -
2008再现?拜登被曝“求助”巴菲特
2023-03-19 20:44 美国经济 -
叙利亚总统抵达阿联酋
2023-03-19 18:39 -
反击西方借“人权”施压,伊朗高官提到这件事...
2023-03-19 15:12 伊拉克战争 -
事关台海,澳防长:绝对没有
2023-03-19 15:08 观察者头条 -
普京首次造访马里乌波尔
2023-03-19 15:07 俄罗斯之声 -
日本导演晒了中韩工作餐后,韩网民破了大防了
2023-03-19 14:52 -
朝鲜称面对美国挑衅,一天超80万人踊跃报名参军或复队
2023-03-19 14:34 三八线之南 -
12小时闭门会谈后,塞尔维亚与科索沃达成部分协议
2023-03-19 13:51 -
谈判焦头烂额,瑞银救瑞信正面临重大阻碍
2023-03-19 11:47 观察者头条
相关推荐 -
后院起火?加拿大“最保守省”酝酿“独立公投” 评论 18美财长卖力为关税洗地,台下高管们只关注中国 评论 45印外长怼欧盟:这么依赖中美俄,还想战略自主… 评论 97“美国买家缺席,结果很意外!” 评论 65特朗普又开新战线,“只会鼓励各国像中国一样反制” 评论 12724+4培养的是“管理医生的人”评论 141 赞 203胡塞“山寨版”武器破了美以“金身”?评论 112 赞 254广东的鸡,为什么那么好吃?评论 99 赞 195“民国大师”的含金量有多高?评论 75 赞 657你觉得胖东来代表新商业文明的未来吗?评论 60 赞 78假期我去了全亚洲最大的小区:天通苑评论 52 赞 79如何看待灵隐寺小卖部年租金260万一事?评论 48 赞 110参观一间欧洲工厂后,我断定关税冲突中国不会输评论 48 赞 19最新闻 Hot
-
后院起火?加拿大“最保守省”酝酿“独立公投”
-
日本先谈判先遇挫,特朗普政府又臭又硬、寸步不让
-
美财长卖力为关税洗地,台下高管们只关注中国
-
特朗普又开新战线,“只会鼓励各国像中国一样反制”
-
印外长怼欧盟:这么依赖中美俄,还想战略自主…
-
“美国买家缺席,结果很意外!”
-
日本想“跪”,被警告:政府将垮台
-
特朗普:最初是我“炸”了它
-
“关税将抹掉15亿美元利润”,福特撤回了一个预期
-
县长张汉坤官宣被查,公安局长落马后“消失”4个月
-
今年第三次议息,美联储“将无视特朗普,维持不变”
-
在他嘴里,加拿大都成了“靠美国养活的社会主义政权”
-
越南总理:越美首轮谈判本周三举行,维持全年8%增长目标
-
“最美教师”邓滢,履新职
-
五一出游哪里人最多?河南接待游客6450.3万人次
-
美防长“动刀”美军高层,至少砍20%
-
今年2月,瑞信宣布2022年净亏损73亿瑞士法郎,连续第二年净亏损。3月14日,瑞信发布报告称,该行对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3月15日,瑞信第一大股东沙特国家银行(持股9.9%)总裁库达里当日表示,沙特国家银行“绝对不会”增加对瑞信的持股。虽然他强调原因是不想突破10%的持股门槛而面临更多监管机制,但这句话还是立刻点燃了市场的恐慌情绪,瑞信当日收跌24%,创下史上最高单日跌幅,带动欧洲银行股超600亿美元的市值蒸发。
欧美银行的经营手段差不多:就是吸储,然后放贷,放不出去的钱,就买了国债(包括美国国债)。现在经济不景气,好多资金都存到银行,不愿意投资,所以银行的钱太多了,也没有地方去,就基本上买了国债。依靠国债的利息来维持最低限度的收支平衡。结果欧美为了平抑通胀,疯狂加息,导致国债利息飙涨,所以以前买的国债,就成了亏本生意,比如去年买的100美元美国国债利息是5%,而现在美元国债利息是10%,那么你去年买的美国国债今年就亏了5%。也就是你亏了5%,如果不发生资金压力,还没什么,一旦发生挤兑风波,银行急需要钱,就麻烦了,你的亏损立马体现到账面上。硅谷银行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倒的。美联储本来,是不准备救硅谷银行的,结果一研究,发现这个大问题了,一旦大家都去挤兑,那么就会出现大面积问题了,大家都去卖国债,凑集资金,卖给谁?没人接盘,会导致新国债的利息更加高,就国债的价格更低,那么就崩盘了。
所以这次美国的问题很大的,不是一些公知鼓吹的毛毛雨的。
我就在这看着,看着你从“中立”——到“没收”——到“破产”——到“乞讨无门”用多少天。
他说,硅谷银行是优质资产,华尔街抢着要。
他说,硅谷银行是优质资产,华尔街抢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