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调整 提高贷款额度成“标配”
记者 彭 妍
今年以来,多地发布公积金新政策。除此之外,存量首套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也于今年起重新定价。《证券日报》记者调查发现,近期,多地银行已经陆续下调存量首套房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
多地发文
调整公积金贷款政策
近期,多地积极出台政策提振楼市,而提高贷款额度成了“标配”。
浙江绍兴市日前发布通知提到,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上调至100万元,多孩家庭贷款额度可上浮至不超过最高额度的120%。大连市日前发布《关于调整住房公积金使用政策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提出,在大连市购买首套自住住房的多子女家庭,单人或双人最高贷款额度在当期最高贷款额度基础上提高20万元,取消贷款额度“不超过借款人贷款申请时住房公积金账户存储余额的15倍”限制。1月10日,济南市出台了多子女家庭使用住房公积金支持政策,明确多子女家庭住房公积金最高可贷100万元。
除提高多孩家庭公积金贷款额度外,部分城市明确公积金第二次贷款不再设置时间间隔要求。例如,丹东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管理实施细则,该细则将于今年2月1日起施行。最新细则对贷款业务等政策做出调整,贷款条件取消“已结清前次住房公积金贷款,为改善条件再次申请公积金贷款,申请时间与前次贷款结清时间需间隔12个月以上”的要求。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放宽公积金贷款条件、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等措施,是当前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楼市需求端改善、引导房地产行业尽快实现‘软着陆’的重要举措之一。因城施策基调下,2023年不同线级城市在放松公积金贷款政策方面均有一定空间。”
“2023年年中房地产市场有望出现趋势性回暖,即扣除季节性因素影响,月度楼市销量环比持续改善。这一方面有利于推动头部房企风险转向实质性收敛,另一方面也能够从根本上改善2023年下半年经济增长动能。”王青表示。
新发放公积金贷款利率
或进一步下行
此外,存量公积金贷款利率也于今年1月1日起重新定价。去年9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22年10月1日起,下调首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15个百分点,5年以下(含5年)和5年以上利率分别调整为2.6%和3.1%。第二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政策保持不变。根据相关规定,2022年10月1日后发放的首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按新利率执行;2022年10月1日前已发放的首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于2023年1月1日起按新贷款利率执行。
近日,多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表示,对于2022年10月1日前已发放未到期的首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自2023年1月1日起按调整后的新利率执行。
截至记者发稿,在普洱、太原、伊春、南宁、秦皇岛等多地已有银行将存量首套房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至3.1%。
此外,部分一线城市的存量首套房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已经下调。北京市某国有大行的工作人员称,“目前银行已经下调存量首套房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由原来的3.25%下调至3.1%。”
首套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将在今年2月份的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还款中体现。某国有大行支行个贷经理告诉记者:“由于2023年1月份还的是2022年12月份的住房公积金贷款,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将会在2023年2月份的还款中体现,届时购房者的还款额将按照下调后的3.1%来计算。”
王青表示,2023年新发放公积金贷款利率或进一步下行。
(责任编辑:关婧)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