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白波
“传统的化石能源在被可再生能源取代的变革过程中,将会‘无可奈何花落去’,但总觉得自己还不应该退出舞台。一旦退出,这么多年的研发、投资,这么大的产能在净零碳目标实现之前必然全部归零。零碳能源转型中的各种困惑实际上都源自利益。”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2022年APEC工商领导人中国论坛期间,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独立科学家潘家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零碳能源转型中的利益问题必须兼顾。零碳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已经呈现、并将不断强化为一种“碾压”挤出效应。在中国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节点前,煤炭、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必须要考虑逐步有序退出。
“现在我可以非常明确地跟化石能源界的人士讲,如果还大力投资传统高碳化石能源的话,将来会很痛苦的,退出的成本很高。”潘家华说,纯电动汽车现在百公里耗电低至12度,按目前光伏发电上网电价已低于0.2元/度的成本计算,费用只有2.5元;燃油车百公里按8升油测算的油费则需要60元。从市场竞争力和民众福祉来说,孰优孰劣非常明显。传统化石能源产业要考虑有序退出,而不要再进行自我强化,否则将不得不面对更艰难的处境。
当天的论坛上,潘家华担纲首席科学家,APEC中国工商理事会与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联合发布了“可持续中国产业发展行动”2022年度报告《超越净零碳》。报告指出,全球发展已从“高碳能源低碳化航道”全面转向“能源零碳化航道”,更换赛道不仅带来碳中和,经济社会运行的“零碳化”还将带来经济增长、就业增加、能源安全、环境改善、福祉提升等多目标共赢,实现超越“净零碳”的全方位可持续发展。
如何看待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潘家华在访谈中对记者表示,零碳能源转型的过程就像是“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的碾压”,是难以抵挡的,并且与民生福祉、经济增长、能源安全以及人类的未来密切相关。
俄乌冲突的加剧和持续使能源危机及其威胁真实地呈现在了全人类面前。潘家华指出,从俄乌冲突中可以看到,化石能源点状分布的特点,使其具备了被控制、垄断而形成一种地缘政治工具的条件。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则不同,可以摆脱地缘政治因素的控制,从而减少能源依赖的安全风险。
潘家华呼吁:“零碳可再生能源发展空间巨大,发展速度还应该加快,规模应该进一步扩大。”他指出,化石能源具备强势的话语权地位和强大的资本能力,无论是能源基础设施还是人们观念的升级和转变都需要时间。当前,可再生能源的产能还有待提升,相应的体系标准不够健全和规范,还需要一个过程,应该稳步向前,不必急于求成。
2021年,中国生产了全世界82.3%的太阳能光伏组件和几乎一半的新增太阳能装机容量;中国新增的水力发电量占全球的60%,离岸风电占80%;中国还生产了全球75%的动力电池,并拥有全球一半的电动汽车。
在全球零碳能源转型的竞赛中,中国胜算几何?“一点儿都不用急。”潘家华说,长期以来中国积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但当中国的技术如5G等取得领先优势后,自然就具备了更强的竞争力。
“美国和西方国家喜欢在环境保护、气候变化、人类未来等话题上唱高调,现在中国不动声色把什么都做了,他们反而只能仰视。以能源价格为例,虽然美国的人均收入是中国的6倍,但我们新能源车所需的能源成本是他们燃油车的1/24,实际上在这个领域我们的消费能力是更高的。这就是我说的,零碳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碾压’。对全球能源转型的竞赛,我们是不用担心的。”潘家华说。
举报/反馈

北京日报客户端

7851万获赞 555.3万粉丝
爱北京、关注北京、读北京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