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16日消息 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金贤东在国家发展改革委8月份新闻发布会上称,2022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各方面有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

发布会上,金贤东通报了发用电、投资项目审批和共建“一带一路”进展的情况。

发用电方面,金贤东指出,从发电看,受持续性大范围高温天气、经济恢复增长等因素影响,1—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发电4.7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7个百分点。7月份,全国发电量80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增速比上月加快3.0个百分点。分品种看,火电由降转增,同比增长5.3%;由于来水偏枯,水电增长2.4%,增速比上月放缓26.6个百分点;风电增长5.7%,增速比上月放缓11.0个百分点;核电下降3.3%,降幅比上月收窄5.7个百分点;太阳能发电增长13.0%,比上月加快3.1个百分点。

从用电看,1—7月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3.4%。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1.1%、1.1%、4.6%和12.5%。

投资项目审批方面,1—7月,发改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65个,总投资10028亿元。7月份,发改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8个,总投资2368亿元,主要集中在水利、能源等行业。

共建“一带一路”进展方面,金贤东介绍,2022年以来,中方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一道,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把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取得了一批实打实、沉甸甸的发展成果。

一是朋友圈日益广泛牢固。2022年以来,中国与阿根廷、尼加拉瓜、叙利亚和马拉维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与摩洛哥、古巴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规划,中国—非盟共建“一带一路”联合工作组第一次会议成功召开。截至2022年7月底,中国已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合作文件。

二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硕果累累。中老铁路实现全线开通运营,客货运输量稳步增长;匈塞铁路塞尔维亚境内贝诺段顺利通车;雅万高铁最长隧道实现全隧贯通;吉布提港铁路场站正式投产;瓜达尔港成为区域物流枢纽和临港产业基地。中欧班列继续安全稳定运行,连续27个月单月开行千列以上,累计通达欧洲24个国家的200个城市。7月份,中欧班列共开行1517列、运送货物14.9万标箱,去程、回程及开行总量均创历史新高。

三是经贸合作实现质量效益双提升。截至6月底,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累计约12万亿美元,对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超过1400亿美元,对外贸易投资规模稳步提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中国—柬埔寨自贸协定正式生效,累计与32个共建国家和地区签署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协议,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

四是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不断健全。成立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MCDF)基金,10家国际金融机构参与。截至7月底,中国累计与2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立了双边本币互换安排,在1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业务量、影响力稳步提升。

五是民心民意根基持续夯实。2022年以来,中国与巴基斯坦签署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与阿根廷教育部续签教育领域交流协议;“鲁班工坊”等10余个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品牌逐步形成;“丝路一家亲”行动持续推进,菌草、杂交水稻等“小而美、见效快、惠民生”的援外项目有效增进了共建国家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编辑:张圣琪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